再见了,“马背课堂” 这最后一课让人难舍又惊喜(2)
时间:2019-08-14 14:4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补嵌外,我们更注重完善当地的教育体系。”指导教师刘斯文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志愿者们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开发了“创艺家”心理诊聊课程,解决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问题,团队与当地教育部门组建了“笙歌跳月”舞蹈团等文艺社团,开展基础性非遗文化教学。 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2014年至今,“马背上的第二课堂”累计开展素质拓展教学4000余课时,为当地6所少数民族村小筹集了140余万元公益物资,援建了教学楼、运动场、图书室等一大批教学基础设施。为山区输送了300多名志愿者,其中40余名长期驻守支教一线。 2018年5月,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给团队写信,点赞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公益坚守。 “最后一课” 和孩子们一起 绘制“梦想与希望” 5年多时间里,一拨一拨志愿者给孩子们输送去知识,也一点点地见证了这个闭塞小山村的发展。 今年五月,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打破了木厂小学的宁静,这是位于黔南山区最深处的一所苗寨村小。如今,这个寨子里的第一座教学楼拔地而起——三年前,这里不少孩子还挤在竹棚里上课。与教学楼的落成相对应的是,山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这最偏远的寨子也通上了水泥路。从9月份开始,木厂小学将迎来三名新教师,学校已经可以自行开设所有课程。 交通的便利,带来了产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现在,已经可以驱车一直到达村小门口,“马背课堂”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这个暑期,志愿者们将给孩子们上马背课堂的“最后一课”,小老师们依旧选择马背作为载体。枣红马轻快地走在平坦的水泥路面上时,志愿者们抚摸着这个“老伙计”,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最后一课”上,志愿者们开设的主题是“梦想与希望”。支教老师们以“手绘梦想”的形式,引导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并将五年来记载的当地图片影像制作成小电影,向孩子们生动展示山乡巨变。讲着讲着,看着看着,小老师们又流泪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开始,扬州大学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陆续资助山区教师到江苏等教育发达省份“充电赋能”,并结合当地的“扶贫攻坚”夜校,系统地交流传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教育脱贫是一个长期过程,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项目指导教师刘斯文亲眼见证了当地的变化。他说,尽管“马背课堂”已经成为历史,但扬州大学支教团队还会继续来到这里帮助山区的孩子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上海六一儿童医院-六一健康快车项目医院
- 下一篇:“货到付款99元”狂骗1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