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松水奋力开启全面振兴新征程(2)
时间:2019-08-13 15:4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2015年10月,第一颗“吉林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6月,第13颗“吉林一号”卫星从海上升空。相较于传统的500公斤重的卫星,新发射卫星仅有40公斤重,成本也由1亿多元下降到了800万元。 吉林小卫星产业的发展,植根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为卫星配套的光学成像技术。从研发配套设备到生产卫星主体,吉林老工业基地实现了一个“数字蝶变”。 如今,吉林有了一个新标签——“卫星省”。小卫星背后,是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支撑。27家企业、2所高校、8家研究所组成航天信息产业联盟,相关的配套企业达300家左右。 在中车长客的高速动车组生产车间里,一列列“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整齐列队。“我们争取让中国标准引领世界。”高级工程师邓海说。 中车长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客车厂,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家专门制造铁路客车的企业。如今,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中车长客的产品已出口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着在地铁和高铁列车领域“中国智造”的新水平。以动车组制造为龙头的轨道列车制造产业,已在吉林隆起一条坚实的产业带。 走进今年2月投产的一汽红旗工厂新总装车间,200多个自动巡航小车“哼着”轻快的音乐运送物料零件,它们遇到障碍物会自动停住。车间智能化工位占比80%以上,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今年上半年,红旗生产整车近4万辆,同比增长298.6%。 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吉林以汽车制造为引领,推动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汽车产业智能化、互联化、共享化。不久前,长春红旗小镇概念规划发布:将依托一汽厂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建立红旗智能绿色小镇。 立秋刚过,在以水稻闻名的吉林市大荒地村,田里鲜见人影,却能看到不少监控器,各项数据实时传入监控室,一目了然。企业集中流转土地,对稻米进行深加工,打造“大荒地”品牌,农民收入连年提升。“每户年均收入十万元。”大荒地村委会组织委员汪晶说。 大荒地的变化,代表了吉林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作为我国重要粮食基地的吉林省,正在从原粮生产向品牌打造、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与智慧农业、网络电商融合,加快农业经营主体改革,努力成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如今,吉林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超过6500家,近50%的玉米、80%的稻米、60%以上的畜禽产品经过加工转化,丰富着全国人民的餐桌。 从开采资源到守护绿色 白山松水夯实生态家底 绿色生态一直是吉林的“家底”:东部长白山区林海莽莽,中部平原沃野千里,西部水草丰美……在白山松水间形成天然的生态屏障和自然天堂,成为铺展在东北的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新中国建设初期,广大林业建设者使用弯把子锯等原始生产工具,在长白山林区开始了“我为祖国献栋梁”的行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向全国大量贡献原木,累计生产商品材1.5亿立方米。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吉林人更多地意识到良好生态是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也是最大财富。吉林在开发中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轰鸣的电锯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打“绿色牌”、念“山水经”的创业热潮,林业工人也从“砍树”变成了“看树”,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返魂草,返魂草,它的全身都是宝,脚踏实地奔小康,明年再分大红包。”这是记者在红石林业局红石林场采访时听到的一首打油诗。林场场长张宝林说:“现在一棵树也不砍了,我们大力发展中草药,每年收益都很可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更加注重绿水青山的保护和修复。吉林东部森林覆盖率超过78%,保护的同时推进绿色转型;中部平原地带着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治理,筑牢粮仓根基;西部盐碱干旱、生态脆弱,利用河湖连通工程恢复了3500平方公里湿地…… 生态好了,野生虎豹回来了,白鹤也多了。2016年7月16日,珲春市南沟屯村民杨永胜在小溪旁看见对面草丛中趴着一只东北虎。在吉林东部,还有一些人有着和杨永胜一样的“遇虎”经历。权威监测数据显示,目前至少有27只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长期活动于吉林省区域内,有5个虎家族在此生存繁衍。在吉林西部地区,如今一到秋天,就会出现百鸟翔集、人水和谐的盛景,全球90%的白鹤来到这里栖息停留。 吉林的冬天如今变得很火,过去的冷资源成了“热产业”,冰天雪地转化成了金山银山。2018年万科松花湖、北大壶、万达长白山三个滑雪场接待人次在全国十大雪场中排名前列;在舒兰市二合雪乡等地,冰雪旅游旺季时,经营农家乐饭店、民宿的农民,每户收入可达十几万元。吉林还着眼2022年冬奥会,与北京签署协议共谋发展,提出了“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的合作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