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绿色蝶变” 辟出发展新路(2)
时间:2019-08-12 06:5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陇南采取“政府推动,先托后扶再监管;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生活力;百姓创业,广泛动员齐参与;协会服务,三商联动一盘棋;微媒营销,绿色产品美名传”的措施和办法,探索出“政府引导是关键、搭建平台是基础、配套服务是保障、产品质量是根本、微媒宣传是重要手段”的电商扶贫“陇南模式”。 陇南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电商扶贫示范市”,陇南电商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截至2018年9月底,陇南全市共开办网店1.4万余家、微店1万多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累计达118.28亿元。有了互联网助力,礼县苹果、成县核桃、武都花椒和橄榄油、康县黑木耳、宕昌中药材等一批陇南特色农产品销量大增,价格提升,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守着好风景,过上好日子 甘肃甘南藏区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由于海拔高、人口稀少,甘南长期封闭落后,当地的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农牧民大多过着近乎原始的农耕和游牧生活。 甘南州认识到,甘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在农牧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核心在农牧村,实现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也在农牧村。为了一揽子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甘南提出了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思路。 甘南州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地处洮河边上,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有大峪沟4A级景区、“红色土司遗风”等文化旅游资源。借着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春风,木耳镇党委、政府依托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探索出“旅游+传统农牧业+绿色农家乐服务业”的脱贫思路,初步实现一产、三产统筹发展的良好势头。 博峪村则对乡村道路、文化广场、游客中心等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村规民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个“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的农牧村路通了、水清了、环境更美了,村貌焕然一新。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村民的思路也逐渐活泛了,有几户开起了农家乐,为周边的游客提供餐饮服务,生意红红火火。 2017年11月,在木耳镇政府的帮助下,村民李桂芳申请到5万元贴息精准扶贫贷款,办起农家乐。农家乐生意红火,她和老公忙不过来,把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也叫回来帮忙,一年间,农家乐收入约10万元。去年秋天,李桂芳花3万元又盖了3间房,扩大了农家乐的规模。 在甘南,一批依托景区优势、各类旅游资源丰富的小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小康村,世代贫困的村民端上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金饭碗”。 在素有“秦蜀锁钥”之誉的甘肃文县,每年元宵将至,在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独具民族风情的“池哥昼”唱响白马山寨,人们敲锣打鼓,以欢快的歌舞祈福,期盼来年风调雨顺、诸事和美。 4年前,铁楼乡按照“发展旅游产业,促进脱贫减贫”的思路,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富民工程,完成了铁楼古街建设,推进村庄卫生整治;同时,鼓励当地群众开办小吃店、农家乐,增加旅游就业人数,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 旅游带动文创业发展。去年大学毕业的余雪英致力于白马民俗特色文创产品开发,她和北京文创专家开展合作,设计出高品质文创产品,目前已有20多种产品。 随着交通条件改善,白马山寨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武都到九寨沟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路修成后,文县将成为通往九寨沟大景区的重要通道。“白马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村民吴月秀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