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坚定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初心(2)
时间:2019-08-08 09:1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测绘科技日新月异,并不意味着测绘工作者的付出会减少。航空测绘,听上去比徒步丈量轻松不少,实则不然。由于作业需要,航拍飞机机舱内外部是连通的,飞行高度接近4000米,没有加压舱,没有吸氧机,颠簸加上低温,滋味可想而知。 航飞员赵越、郑文科一次在云南昭通上空飞行,两个人都晕机了,吐得厉害。等飞机降落,赵越当即晕倒,被送往医院。那一天,他们总计飞行超过11小时。 2016年底,国测一大队购买了无人机。“80后”程小凯带领一批“90后”队员,驻扎在无人旷野,顶烈日、冒严寒,枯燥地重复着每一个训练动作。“原本1年的训练计划,我们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谷歌影像分辨率一般是0.5米,我们现在航拍的影像可达到3厘米的分辨率。”程小凯说。 “拿一等、二等水准测量来说,1998年我进队那会儿,一个水准小组一年只能测200公里;现在有了先进装备,一年能测1000公里。”国测一大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说,但水准测量方法没变,依然要靠步行完成,仪器前后每距30米架一个标尺,一个点测完再步行到下一个点,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不能超过0.45毫米;全国12万公里长的基本水准线没变,不论科技水平如何提高,这些路都要一步步走,因为,至今世界上也没有更省力的办法。 “找准了事业原点、职业坐标” 国测一大队队员经常把自己比作“拓荒牛”。每一项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测绘工作者默默付出的身影。而在工程落成之时,他们早已奔赴下一个战场。 2018年10月23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曾为大桥建设提供首级控制网测绘的国测一大队队员们难掩心中喜悦:“我们很多人能说出每一座桥墩的精确点位。好想抽时间,到大桥上看一看、走一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总书记回信中的这句话,大队所有人都时刻牢记在心。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一心想的就是建设好国家,在设备上不落后、在技术不受制于人。为国奉献的想法,到现在也不曾改变。”邵世坤是2015年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6位老队员、老党员之一。老人今年84岁,身板依然硬朗。退休后,他时常回到大队,给年轻队员讲述测绘工作者的艰难岁月和奋斗足迹,“熬得住艰辛,耐得住寂寞,不计较个人得失,是测绘工作者应有的品质。”邵世坤说。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慕名来到国测一大队求职、工作。 今年29岁的观测员刘郝伟,是一名“测三代”。从2017年开始,刘郝伟参加陕西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建设二等水准测量,与13个小组78名队友历经春夏秋冬,观测完成9000千米,水准路线遍布三秦大地。“我从爷爷和父亲那里懂得一个道理,测绘工作者不把测绘工作本分尽到,就会增加其他工作难度,增加社会运行成本。” 1991年出生的何子豪找工作时,放弃了一家待遇优厚的城市规划院,选择了国测一大队。刚刚入职,何子豪就被派往甘肃西部进行为期5 个月的水准测量,每天顶着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扛着15公斤重的仪器行走在沙漠戈壁。他说:“大队不仅是测绘的技术高地,也是测绘工作者的精神高地。比起物质待遇,成为楷模团队的一员,人生更精彩。” 国测一大队队员告诉记者,其实,起伏高山、连绵江河、壮阔草原、茫茫大漠,在测绘工作者眼中就是无数个点,每一个点,都对应一组数据、坐标和地理信息。“总书记亲切温暖的回信,让全社会对我们从事的这项工作有了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也让我们找准了事业原点、职业坐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