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八百壮士”科技报国记(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八百壮士”科技报国记(2)

  “作为教师,从1953年踏上讲台,到1999年春上完最后一堂课告别讲台,合计46年,中间七折八扣,40年还是有的。自忖还算得上基本合格。”周长源说。

  在周长源的学生、哈工大电气学院副院长霍炬的印象里,周长源对时间的把控精准到令人惊叹。“老师每次上课,永远都会提前15分钟到。每次周老师讲完最后一部分内容,把手中的粉笔放到桌子上时,下课铃总是准时响起。”

  虽然有如此传奇的“本事”,周长源认为自己的学问只能归为“记问之学”一类,即自己先弄懂了,然后把学生教懂。“照先儒的说法,‘记问之学’是不足为人师的,但是从教学态度上讲,认认真真教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好像还说得过去。”他曾说。

  在哈工大的几十年,周长源先后担任电工基础教研室副主任、电工教研室主任,1983年从电机系副主任调任教务处处长,1985年被任命为教学副校长。

  “眼睛看一遍、脑子想一遍、笔记记一遍,印象越来越深。这样边读边记,帮助理解,避免马虎。”为了给学生开一门新课,行政工作繁忙的周长源把时间化整为零,充分利用起会前、听报告的间歇或者茶余饭后的零碎时间。他经常利用晚上9点到12点夜深人静的时候备课,光教学笔记就写了五六遍、30多本。

  “规格”,则体现在“铁将军把关”式的科研与教学中。

  上世纪50年代,电机系副主任、后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曾与周长源在同一教研室工作。俞大光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教研室主任、电机系副主任、副教授,擅长电工基本理论研究,也因治学严谨、教学严厉而闻名全校。

  当年,学生们背地里称俞大光为“铁将军”,他任教的“电工基础”课被学生称为“老虎课”。当时,俞大光要求学生不仅会做题,而且要能讲出道理来。他在考试前先进行考查,成绩偏下的学生要经两三次考查才能参加考试,有时全班竟没有一个人得“优秀”。因此,他得到了“铁将军把关”的称号。

  “俞大光老师去世时,我们都在思考,我们能继承什么?我想就是他这种‘铁将军把关’的精神。‘八百壮士’留给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是对时间的遵守、对工作的执着。一开始,我们是模仿他们,后来我们才体会到这‘严’字背后对学生的关爱。”霍炬说。

  “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

  “八百壮士”的年代,哈工大的教授队伍也是出了名的年轻。到1957年,学校先后提拔副教授1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为37岁;1962年评定副教授40名,平均年龄为34岁。

  而当“壮士”老了,他们选择把“担子压到年轻人身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1964年来到哈工大任教,他说,自己这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我培养了一些人才,培养了一些研究生;第二件,我做了一点学问;第三件,我成为全国第一个航天学院的首任院长,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我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理想,这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只有这样,时代、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杜善义说。

  杜善义做科研跨了“三界”:“我大学学的是力学,所以力学界的人认为我是研究力学的;我研究复合材料,也有人认为我是做材料的,还有人认为我是搞航天的,所以力学界、材料学界、航天界我现在都比较熟悉。”

  “跨三界”的杜善义,培养的学生也是复合型人才。他招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一起解决一些在复合材料研制和应用中非常棘手的问题。

  如今,杜善义团队中的许多学生和年轻教师都成了各个学科的精英,其中有中国青年科技奖者2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我国很多航天人才也是从哈工大走出来的,包括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载人航天工程原总指挥李继耐、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等。

  说起哈工大“八百壮士”对年轻人的影响,哈工大校团委书记王东升深有感触。

  作为团委书记,王东升经常在各种场合给学生们讲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故事。在他针对本科新生的文化素质课《大学生活与人生轨迹》上,一个男生曾在结课寄语中写道:“没有想到学校还有一段这样的历史,哈工大‘八百壮士’的家国情怀让我很受震动。”后来,这个男生转专业,去了国防类专业。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