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30城下雨仍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为何这么难?(2)
时间:2019-08-06 12:01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住建部有关负责人曾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如果再加上地方财政以及各种社会资本的投入,全国投入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体量巨大。这些试点积累了哪些经验? 今年4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三年终期考评,江西萍乡获评优秀等次第一名,并获得财政部海绵城市试点奖励资金1.2亿元。此前,萍乡已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年度绩效考评第一。 萍乡的经验是什么?萍乡市副市长、市海绵办主任叶华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难题。 全域管控、避免碎片化推进,是萍乡的经验。试点之初,萍乡在市区规划了近33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完成项目建设160多个,投资额近65亿元。在此基础上,萍乡把试点范围扩至全市域3802平方公里,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建设工程“两证一书”等行政审批之中,非试点区域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都要按照试点区域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建设。 今年7月,萍乡遭遇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强降雨。面对远远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海绵调蓄设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效力,大幅减少了内涝。 不过,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做到如此明显的海绵效果。2018年30个试点城市中仍有十多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海绵城市为何效果不佳?海绵城市建设失败的言论一度泛起。 业内专家表示,此类观点过于片面和草率。在陈前虎看来,从目前的试点来看,到2020年,实现试点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降雨就地消纳利用的目标“应该没什么问题”,而过去不少海绵城市建设进程比较慢的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债务较高。 陈虎介绍称,海绵城市项目跟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不一样,盈利周期很长,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PPP模式和社会资本对海绵城市的跟进速度都比较慢。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萍指出,目前一些试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步伐还比较慢、效果还不明显,这与各方对海绵城市的理解不一致、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不少人都认为海绵城市是劳民伤财的事情,但其实大家都是一知半解。”根据赵萍的观察,许多地方政府的建设、规划、市政管理、监理等部门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还不够,导致推进非常困难。她曾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开展海绵城市培训,有不少城投公司的人反馈称“肯定没啥用场”“我们工期很紧,项目做不了海绵”。 一把手工程 公众和有关部门对海绵城市的理解偏差,让海绵城市从业者也很烦恼。不过这个局面或将有所改善。 住建部于2018年底批准为国标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已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评价标准》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应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理念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灰绿结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法综合施策。 《评价标准》还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要从项目建设与实施的有效性、能否实现海绵效应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城市热岛效应缓解”为考察内容,其他为考核内容。 赵萍表示,《评价标准》的实施可以帮助海绵城市建设从基础的定性阶段,进入定量建设阶段。但无论是评价标准还是具体的技术标准,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把30个试点城市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最近赵萍与业内专家讨论发现,许多试点城市前期走过的一些弯路,后续其他城市还在走。 赵萍认为,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就应该把海绵城市的指标纳入考核要求中,在项目的竣工环节也要照此验收。“如果把这两端给管住了,那么新建项目会按海绵要求进行建设。”否则,一些试点措施也只是在应付检查,并不是真正发挥效用。 陈前虎则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从前期的规划,到设计、施工、建设,再到后期运维管理,都需要制定标准。“不能建好了没人管,或者重建设、轻管理,不然建了也白建。”但现实的情况是,有很多海绵设施建好却无人管理,导致垃圾淤塞,海绵设施没法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