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之父”顾诵芬:瞒家人三上蓝天 89岁患癌仍工作(2)
时间:2019-08-05 11:1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1958年7月26日,历时两年时间的研制,歼教-1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叶剑英元帅为首飞仪式剪彩。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没有公开。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1961年,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对外简称601所。三年后,601所承担的歼-8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黄志千担任总设计师,而顾诵芬则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方面的科研设计。不幸的是,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虽然有过歼教-1和东风-107的研制经验和教训,但是完全自主研发功能强大新一代的歼击机,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困难重重。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顾诵芬和同事们攻克了无数压力和难关,1969年7月5日,歼-8完成首飞,试飞员尹玉焕驾驶着歼-8飞机两次通过机场上空后安全降落。 瞒着家人三上蓝天 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是国家 歼-8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就好比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为了查出垂直尾翼气流分离的地方,顾诵芬在垂直尾翼上贴毛线,看飞行的时候哪些毛条振了,垂直尾翼气流分离的地方就看出来了。 但因为当时没有好的照相机,无法拍到毛线条的振动情况。于是,从来没有接受过飞行训练,已担任601所总设计师的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乘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流动情况! 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两架飞机必须保持近距离等速飞行、间距在10米左右甚至更近,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记者:您不是专业飞行员,拿着望远镜直接就上天观察去了,当时家里人不担心吗? 顾诵芬:没告诉家里人,这些事怎么能告诉家里人?我骑自行车到机场,家里根本不知道我去干这些事。下来之后我心里也没有起伏,我觉得是很自然的事,做实验什么条件都应该参加一下。我心里想着的是国家,并不是想着自己怎么样。 连续经过三次的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震问题。1979年底,歼-8正式定型。在歼-8成功定型的庆功宴上,从不喝酒的顾诵芬喝得酩酊大醉。他说:“歼-8可以说是‘连滚带爬’搞出来的。 促成运-20立项 顾诵芬:没有军用运输机绝对不行 1986年,顾诵芬从沈阳回到北京,担任航空工业部第二届科技委副主任。在离开工作了35年的飞机设计岗位之后,他将主要的精力转向了飞机的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以及推动国产大飞机的发展上。其中,顾诵芬花费力气最大的是促成了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的立项。 顾诵芬:当时科技部他们都不同意搞军用运输机,都是主张赶紧把运-10恢复了,搞民用飞机。我觉得运-10飞机当时就落后了,你现在再要恢复,把它当民用飞机也不行,当军用飞机更不行,坚决不能再干!这个跟人家“斗”了好长时间。 记者:为什么一直要提这个主张? 顾诵芬:因为军队确实需要大飞机,没有军用运输机是绝对不行的,另外你能制造大型运输机以后,你必然有能力制造大型的客机,最后温总理听从了我们的建议,还是先搞大运然后搞客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