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未来前景看好(2)
时间:2019-08-04 06:2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服务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已成为普遍趋势,为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服务支持。邢厚媛认为,中国经济要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促进我国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魏琪嘉建议,还需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相融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总而言之,要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 吸纳就业能力持续走强,劳动者总体素质需提升 数据显示,1978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仅为12.2%,至2018年底达到46.3%,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未来服务业吸纳就业将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快速上升态势不减。“稳就业、促增长等政策,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的旺盛需求,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将让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走强。”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说。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力培育新动能等举措让服务业成为适龄劳动力的“蓄水池”,未来服务业将继续发挥新增就业“稳定器”和繁荣经济“助推器”的作用。 高素质人才走俏。目前,餐饮、家政、医疗、快递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法律咨询、金融、知识产权等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从业门槛更高,吸纳就业相对较少。“当前部分服务业劳动者素质不高,服务业精细化、精益化程度不够,提供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不足,限制了服务业做大做强、做深做细,也影响了就业容量的提升。”苏海南说。 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唤更高水平的服务业与更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稳定并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需要多方合力。 ——就业培训不松懈。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要有效结合,提升服务业劳动者总体素质。 ——品质追求不松劲。要推进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细分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 ——功能定位不含糊。稳住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的基本盘;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换代,培育就业新需求;瞄准高新技术服务业不放松,增加其就业规模和比重。 制图:蔡华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