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30只狗打开中国器官移植大门(2)
时间:2019-04-17 17:4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1976年,夏穗生的《130例狗原位肝移植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由此在中国外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器官移植的轰动效应。 1977年,上海瑞金医院派了一个班子到同济来学习肝移植技术,夏穗生和他的助手毫无保留地将关键性技术教授出去,随后不久就传来了上海施行国内第一例肝移植手术的消息,病人术后存活了4个半月。 两个月之后,同济医院也开始了肝移植手术,并且连续进行了3例,一例比一例效果好。此后16年中,夏穗生和他主持的研究室保持着肝移植的两项全国纪录:例数最多——14例,存活时间最长——264天。 1980年,夏穗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有了独立的病房、护士和器官移植的专业医生,器官移植研究和临床在国内正式开始走上正轨。 之后,夏穗生将视野放宽到了其他各种器官的移植上,不断创下新的纪录——1982年,他开始胰腺移植研究,并于1984年在国内首次成功进行胰腺移植。 1989年,在国内首先施行亲属活体脾移植,成功治疗血友病。 1992年,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成功,至今仍保持着存活时间最长的亚洲纪录。 除了大脏器之外,夏穗生和同仁们还开展了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骨髓、胸腺、胰脏联合、脾细胞、肝细胞以及心脏共14种器官的移植,武汉也由此成为中国器官移植学的中心。 甘为人梯 不育人的医生不是好导师 首批器官移植硕士都是他学生 正当医学界为夏穗生屡创移植纪录而惊叹时,他却悄然“转身”,转而培养器官移植事业“接班人”。 多年来,他培养了博士后1人、博士生44人、硕士24人。他培养了中国器官移植领域第一批研究生。 “让年轻人站在前台,我的任务是搬梯子。”夏穗生亲自指导并参加的研究生课题通过成果鉴定的有9项,其中8项是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4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全是由研究生担任课题负责人。 这样的气魄和胸怀,无论在哪个学术领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少见的。 为褒扬夏穗生教授教书育人的业绩,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特授予他“伯乐奖”。 2011年,夏穗生凝聚自己毕生科研和临床经验,主编《中华器官移植医学》专著出版。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在书序中评价:“夏穗生教授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他从医70年的奋斗史也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作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奠基者,他鞠躬尽瘁,参与、推动和见证了我国器官移植发展至今的全过程。” 而不为众人所知的是,出版社先后3次派人赴武汉,说服他将书名改为《夏穗生器官移植学》,他都不肯同意,只是默默地重复述说着,“后来的人会比我做得更好。” 2013年,为使更多的患者能从器官移植中获益,近90岁的高龄,他在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字。“要别人捐献遗体器官,自己不做出榜样,只讲空话,不做实事,不行。” 夏老做了一辈子移植,而到了最后,他把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看得比自己还重。 记者王恺凝 武叶 通讯员童萱 综合《深圳晚报》《新京报》《湖北日报》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