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诟病不止 干部备受其苦:一刀切式治理何以屡禁难绝(2)
时间:2019-08-01 11:3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一刀切现象在基层经常出现,背后也有政策执行层层加码的因素。”一位基层干部坦言,为了体现对上级部署工作的重视,一些地方把倡导性、引导性工作异化为强制性要求。这种“齐步走”的工作推进方式,表面看“有魄力”“力度大”,然而落实的真实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精准施策,谨防“一刀切”移花接木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与部分地区,已针对性治理“一刀切”。 生态环境部在去年下半年发布的《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出台细化防止“一刀切”的有效措施,及时向社会发布公告。 湖北省制定的《关于禁止环保“一刀切”行为的通知》中要求,对依法依规取得施工许可的各类建筑、道路、市政等工程项目,具有合法手续的餐饮、洗涤、修理等生活服务业等项目、企业、行业,均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业、关停整治措施。 此外,中办、国办印发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中明确,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等“一刀切”方式应对督察的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或者其他有关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将受到不同程度处分,甚至涉嫌犯罪的将移送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一刀切”政策开始搞移花接木。中部多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反映,遇到上级部门前来检查、督查时,地方政府担心指标不符合要求,就让企业一律采取停产应对。可在对外发布消息时,却说成“企业停产检修”“企业升级改造设备”,本是地方的“一刀切”要求,却摇身一变成为企业的“自行选择”。 多位受访人员认为,基层治理中,应当避免脱离具体实际的“一刀切”做法,克服急功近利和懒政思维,更多下“绣花”功夫,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表示,首先要强化依法行政的法治思维,对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政策支撑的行政举措,实施前都应经过合法性论证,不能“拍脑袋”就要求各地“齐步走”“限期必须完成”;其次是要加强治理精准化,在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差异特点,避免野蛮式、强硬式推进。(李劲峰 梁建强 张丽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为联合制胜打通“神经中枢”
- 下一篇:身为监管方 官员的“影帝模式”到底在遮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