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流浪地球》带火科幻文学 创作热潮来了吗?(2)
时间:2019-08-01 07:2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科幻文学在西方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科幻小说以译介外国作品的方式于晚清进入中国后,中国作家在题材、领域、人物、场景、技术、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外国科幻文学作品都有所借鉴。“毕竟科幻是舶来品,而其他文学样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根。”韩松说。 不过中国文学历来不缺乏丰富的想象,在今天,这个“舶来品”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科幻作家在吸收借鉴外国科幻经典的同时,也在追求科幻精神的中国表达。 “中国科幻作家的创作很多是从阅读凡尔纳、威尔斯、阿西莫夫、海因莱茵、克拉克等人的科幻作品开始的,但现在很多作者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风格。思考什么样的科幻作品能够具有中国情感、中国价值观、中国文化”。陈楸帆说,“中国科幻正经历一个从模仿到原创的过程。” 无论是《山海经》《淮南子》中的神话传说,还是《离骚》《穆天子传》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丰富遗产成为科幻作家取之不尽的源泉。 韩松介绍说:“很多中国科幻中都有神话传说的因素。比如《偃师造人》《长平血》都是借助传说或历史的科幻文学作品。宝树编了一本《科幻中的中国历史》,收录的作品都是基于中国文明史而演绎的科幻作品。飞氘写了一本《中国科幻大片》,把古代神话用科幻重新做了改编。” 在古代神话传说之外,一些哲学著作也激发了科幻作家的创作灵感。“《列子·汤问》里面有一个《偃师造人》的故事,就被很多科幻作家写过,演绎出各种版本,如童恩正的《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潘海天的《偃师传说》、拉拉的《春日泽》等,每一个作品都不一样。”吴岩说。 科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对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在借鉴故事外,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我们有一个说法叫‘中国表达,世界故事’。科幻作家正在有意识地追求中国式语言、人物、情感。”陈楸帆说,“一些作品关注人类作为整体如何应对大灾难、科技剧变,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是科幻文学与其他文学门类不一样的地方。” 在自由想象中走向世界 科幻文学缘何令人着迷?这与它拥有无尽想象的可能与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密切相关。 在法国学者让·贝西埃看来,科幻小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可以回应“世界的问题性”的未来文学。它通过自由想象建构一个虚拟世界,想象新人和新的人类生活方式,在时间维度上面向未来敞开无限可能,为文学百花园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科幻文学的实质是用文学手法,探讨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以及在那些新世界中的生命表达方式。其精神是无限自由、大胆想象,而又把一切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科学技术的审美占据了核心地位。”韩松如是说。 科幻文学启示读者不断突破认识极限,想象新的可能。 吴岩说:“科幻让人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今天我们已经受到知识体系的制约,只能按照某个特定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但实际上世界本身并不是按照教科书构造的。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观察,科幻文学就给你提供了不同的角度。”这或许就是科幻让人着迷的秘密所在。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超越现实、指向未来、建基于科学技术逻辑规律的文学形态,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这或许是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原因。在获奖效应的带动下,更多作家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中国文学海外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5年5月及6月,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其专刊“未来”中分别刊发了中国科幻作家李恬的《水落石出》和夏笳的《让我们说说话》。这是该栏目开创15年来,首次刊登中国籍科幻作家的作品。 今年年初,由刘宇昆担任主要翻译和编辑的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选集《碎星星》(《Broken Stars》)英文版在美国、英国同时上市。这本书收录了刘慈欣、韩松、夏笳、陈楸帆、宝树、吴霜、张冉、糖匪、程婧波、郝景芳、飞氘、马伯庸、顾适、王侃瑜等14位中国科幻文学作家的16篇科幻小说和3篇关于科幻文学的论文。 仰望星空的中国科幻作家为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不懈努力着,这个略显小众的文学门类正顺从它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本性,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钟声:让中美经贸合作正能量越来越多
- 下一篇:业主房屋被盗 物业公司担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