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北大教授“加薪运动” 月薪四百万,不够(2)
时间:2019-04-17 09:4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应当说,这一套“加薪”方案看起来有些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之类的金额汇总式方案,而是加入了当时恶性通货膨胀之下特有的物价指数体系,且以抗战之前的物价水平为基准,用“浮动倍率”方式经过测算方才得出的。方案中所谓“月薪六百元之教授,可得830000+600X5500=4180000元,余可类推”,乃是指战前月薪为六百元银圆,或月薪为六百元法币(法币未贬值前,法币与银圆1:1等值兑换)的北大教授,通过这套方案测算,至1947年时应当将月薪提升至四百余万元法币,方才有可能与战前的薪酬实际购买力基本持平。 事实上,北大教授们这种心急火燎的“加薪”呼声,以及当时这种人人自危、人心惶惶的时局,从《世界日报》这些报道所在版面上,每天都开辟的“经济天地”栏目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得到。当时的美元对法币汇率为1:44000,这还是有利可图的收购价,售出则为1:45400。而战前发行的任何种类的银圆,此时都是“硬通货”,一块银圆就可以兑换法币21200元。其余的食品物资,如面粉、大米、猪肉、油、白糖等,以及生活必需的煤块价格也每天都有变化,足见当时物资匮乏与货币贬值之巨。 按照北大教授们的核算办法,每月底薪为六百元(以战前银圆或未贬值法币计价)的教授,在1947年9月应得月薪法币数额为4180000元。依此推算,北大教授们所要求的薪酬数额,战前与战后币值的比率约为1:7000;这一比值,比之《世界日报》上公布的银圆与法币兑换比率1:21200,还有相当差距,这二者之比值约为1:3。 换句话说,北大教授们的“加薪”方案所要求的核算方法并不过分,在保持实际购买力的前提下,他们愿意将战前币值的薪酬实值调低至三分之一即可,也算是与政府当局共赴国难、共克时艰了。此刻,他们急切地要求“加薪”,实在是生活所迫,逼于无奈之举;即使这一“加薪”方案顺利实现,且拿到手上的法币在一个月内也不贬值的话,他们实际上也蒙受着不小的经济损失,战前月薪六百元的教授,满打满算也不过拿到了战前币值二百元的月薪。 “浮动倍率”的加薪方案注定是一纸空文 此刻,国民党政府的金融体系已离崩盘不远,北大教授设计的“浮动倍率”再怎么精确,也无法赶得上货币贬值的速度了。即使当局于1947年9月底就采纳并批准了北大的“加薪”方案,并火速于10月就执行并实施这一方案,北大教授们也会再一次被物价指数惊得目瞪口呆,大呼上当。 就拿顾颉刚恰恰于北大“加薪”方案公布当天,1947年9月28日的一则日记来比照,就会知道“浮动倍率”的加薪方案注定也将是一纸空文了。这一天,顾在日记中写道:“理一次发,两万元矣,实四毛也。”此刻,理一次发的价格已为法币20000元,实为战前币值0.4元,二者比率已达1:50000!如此看来,递交当局的“加薪”方案,已毫无实际意义;如果照此实施,战前月薪六百元的北大教授,1947年10月“加薪”之后实得月薪币值顶多只有八十元左右了。 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增发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至今堪称“空前绝后”。当时,不光北大教授们对此难以想象,北大校长胡适也只能是竹篮打水白忙活;与此同时,全国民众都无一例外地全部卷入这场金融巨骗与疯狂劫难之中。 据载,1945年8月抗战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这还只是疯狂的开端。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6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如此一来,“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就在国民党政府即将发行金圆券前10天,1948年8月9日,正在休假的向达又向胡适致信,再次表达了对北大教授们、师生们“吃饭”问题的严重关注,并在“浮动倍率”加薪办法已无现实可行性的前提下,提出应让曾经向学校贷款度日的教授们暂停还贷,并力争要每月发放三次薪水的建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