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工匠遇上中国学生(2)
时间:2019-07-30 10:0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在派厄的描述中,德国的企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三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企业必须给学徒缴纳失业保险,学校免费为学生授课,政府从失业保险金中拿出一部分支付给职业教育中心,购买服务。 “这样不仅不会造成失业保险金沉淀,还架起了职业院校和企业间的桥梁,让职业教育真正回归职业本色。”一位职业院校教师由此感慨。 派厄自己就是德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受益者。 15岁中学毕业后,他接受了3年职业义务教育,成为一名建筑工人。此后他通过继续教育,在32岁时取得泥瓦工匠培训师资格,36岁开始从事职业培训,50岁时取得德国工商业联合会认证的职业教育证书,成为室内建筑装饰职业培训专家。 “德国的泥瓦工可以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可以去做培训教师,也可以去读硕士、博士,在职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通道都是畅通的。”派厄的助教刘超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也颇有了解。她介绍说,与国内职业院校的招生难不同,德国学生在中学毕业前,就开始接触职业院校的宣传,仅有不到一半的学生选择上大学,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走进了职业院校的大门。 产业工人培养面临新挑战 看着学员在房屋处理规划、抹灰工艺、石膏板处理、卫生间墙面内铺等方面合格地完成任务,派厄丝毫不吝啬自己幽默的口哨,枯燥繁重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事实上,随着教学的深入,派厄对中国学员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困惑变成了欣赏。 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德国能用工具就不用人,而中国习惯能用人就不用工具。在室内施工领域,德国有一整套成熟的辅助工具,职业教育中心的任务就是教会学员如何使用工具;但中国类似的工具很少,不过中国工人非常聪明,总能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在现场制作出简易工具。 从工匠说到工具,随着交流的深入,派厄与中国学员也会聊起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彼此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于,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产业工人的培养如何应对新挑战。 这也是甘肃工会举办这次德国专家培训班的目的所在。 据了解,在德国专家培训班授课的同时,“陇原工匠培训基地的建设方案”也在制定之中。甘肃省总工会副主席包俊宗介绍说,希望通过工会组织与省内职业院校、有关培训机构合作,命名一批陇原工匠培训基地,发挥各方优势,弥补职业教育和现代学徒制的短板,在培养建设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上探索新经验。 首次来到中国,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派厄总是惊叹于中国的发展成就。 “中国技术工人很用心,相信他们的技能水平很快就会赶上来。”派厄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实效出发 用实效检验
- 下一篇:提高奖励标准 新疆鼓励举报重大事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