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星”院士李济生走了……(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牧星”院士李济生走了……(2)

  1991年,新的精密定轨方案在我国发射的新型卫星上获得成功,卫星定轨精度从百米提高到十米量级,如果装备先进的测轨设备,还可以达到1米。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航天工业总公司联合鉴定认为:该成果建立了我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项成果为我国“神舟”无人飞船发射试验中的轨道确定,以及此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牧星”院士李济生走了……

  1995年,李济生出版了《人造地球卫星精密轨道确定》。这本书系统讲述了精密轨道确定的原理、方法和全部动力学模型,反映了当时该领域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是我国第一部卫星定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著,为我国航天事业留下了宝贵知识财富。

  “我是踩着众人的肩膀一步一步上来的,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要赢得新世纪,就要培养一大批年轻人,我愿用自己的肩膀为年轻人搭建起攀登的云梯。”李济生曾这样说。在他的指引下,我国航天测控人员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如今已实现航天器定轨精度向厘米级的跨域。

  2019年7月28日,李济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6岁。这位为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奉献一生的“牧星人”,在我国航天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轨迹,如今他飞向天堂,继续逐星……

  人物资料

  李济生,山东禹城人,自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后,一直投身于祖国航天测控事业。历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参加了40多颗卫星的测控任务。

  为了设计出卫星轨道精密计算方案,他和同事们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奋力拼搏了20多个春秋,终于将轨道半长轴误差从1000米降到500米、300米、20米……他建立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其轨道的摄动力模型”填补了我国该项动力学模型的空白;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卫星测控软件的通用化、模块化和标准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卫星时”概念,实现了“一网管多星”,为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模式作出了重要贡献。(朱泽蓝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