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蕴渝院士:追求理想没有性别之分(2)
时间:2019-07-29 08:0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她的各门功课都很好,但最喜欢的还是数学和物理。她如是评价自己,“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对数学、物理充满兴趣,愿意主动去学习去探寻。” 中学时好不容易才开始有家里给的零花钱,施蕴渝常常跑到新华书店搜寻各种参考书,能找到的题目尽可能都做了。遇到难题找老师、同学讨论交流,学习氛围浓厚。 在解答平面几何题目时,一群好胜心强的花季少年展开了竞赛,看谁的解题思路更快更好,在学习提升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施蕴渝渐渐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记笔记特别快,上课时边听课边动脑,用红笔标出重要内容,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课后及时求教,“极大地提高了听课效率”。 “所以中学老师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施蕴渝感慨,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最主要的是要使他觉得学习是他喜爱的、有兴趣的事。 近年来在中学和大学演讲时,她表达了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中“抄写式”和“死记硬背式”教育的忧心,“弄一大堆功课把学生压得死死的,让学生觉得很厌烦,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数十年教书育人生涯中,施蕴渝发现,年轻人最容易有逆反心理,如果被逼着被动学习,容易失去兴趣。近年来高校屡屡爆出曾经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厌学的案例就是教训。 在她看来,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当年那种“吸引式”“鼓励式”教育似乎更值得借鉴,“孩子受到吸引、受到表扬就会想着要做得更好”。 可以佐证的是,几年前一次中学同学聚会上,大家一盘点,正是得益于当年的教育,同学们毕业后有的当了工程师、医生、教师、足球教练,有的甚至成了院士、国家气象局副局长、国家测绘总局副局长,还有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的画家,“不同的人都能得到恰当的生长,在各自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附中同学间结下的深厚友谊,伴随我的一生。”施蕴渝说,许多人从5~6岁开始认识,到今天近80岁。几十年来不论各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地位高低,大家始终相伴而行。教育学生团结友爱,尊敬师长,尊重他人,这也是南师附中给予自己的宝贵财富。“这种爱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同样重要。“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够做到最好,而不是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 生在书香家庭,施蕴渝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们的学业管得很少。但是父亲乐观开朗、淡泊名利,母亲认真负责、关爱他人,潜移默化中让她养成了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 她印象最深的是父亲花半天时间教她骑自行车,自己觉得学会了就骑着上街,“结果一下子就撞到一辆板车上”。在父亲的鼓励下,她没有气馁,后来多骑了几次,自然就会了。 “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没有性别之分” 在各个年龄阶段,女生不比男生差 父亲施士元晚年回顾往事时,认为居里夫人“那不屈不挠的性格、那严谨的工作作风、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让我终生受益”。 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到施蕴渝。热爱科学,长大当一名物理学家的梦想从小就在小女孩内心扎下了根。 1960年,施蕴渝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报国”的年代,施蕴渝和很多有志青年一样,想学核物理专业,最后被分到生物物理专业,“但我至今很庆幸,因为生命系统是最为复杂的系统,更具有挑战性”。 入大学时,恰逢三年困难时期,同学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但都深感“肩负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学习热情高涨。 时任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当时专门到科大讲话,对同学们充满期待,“你们都是科技大学的学生,只有把科技搞好了,国家富强了,我作为外交部长说话才硬!” 彼时,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学者身体力行,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来报效祖国,参与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著名的老一辈物理学家严济慈亲自到科大授课,寒风刺骨,500人的大教室却常常座无虚席。 上世纪70年代初,回到学校做助教的施蕴渝甚至“不知道科研怎么做”“无仪器,无经费”,她从此起步,先后在生物大分子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生物核磁共振领域成为开创者。 有人说,做女人难,搞科研难,做女科研人员难上加难。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这位中国女院士人生字典里“从没有女孩不如男孩的概念”。施家没有男孩,三姐妹也从未觉得女孩和男孩有什么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