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式考研”成新风向:是留恋校园还是恐惧社会(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逃避式考研”成新风向:是留恋校园还是恐惧社会(2)

  在西部省份某高校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罗远在这个假期也决定考研了。即将大四的她表示,个人的婚姻观与家长有难以跨越的鸿沟,目前也没有想要结婚的想法。相较于读书期间而言,工作之后,她在婚恋方面的压力会更加大。

  “自己还不想太早面对复杂的社会,想多待在单纯美好的校园,保持着简单的人际关系,还想做个孩子。但是工作之后,家里人的想法就会是:你现在有事业了,下一步就该有个家庭了。我很反感来自亲戚的催婚,所以想选择考研继续读书,也算是逃避他们的‘逼婚’吧。”罗远说。

  考不考研,不能跟风

  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逃避式考研”真的能达到自己“逃避”的目的吗?而在考研的过程中和读研之后,真的能比别人享受到更多的“单纯与美好”吗?

  王思宇认为,自己“逃避式考研”的复习之路并没有那么轻松。

  “其实对我们这种‘逃避式考研党’来说,考研是一个更艰难的事。那些逃避意愿不是很强的同学如果考不上研,可以选择继续考或者就业;但我们不一样,我们选择考研本就是为了逃避进入社会,如果失败了,没别的路可选。这样来说,我们其实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王思宇说。

  而罗远认为,一些“逃避式考研”的同学缺乏信念的支撑,考研动力不足。“有的逃避式考研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她认为,选择逃避式考研的人并不是想做学术,那么就算不选择读研的道路,也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逃避走入社会的过程。没有更深层次的信念支撑,考研的道路很难坚持下来。

  而在读研之后,因逃避心理而读研、没有学业规划的学生也将面临挑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何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就业难”一直被认为是“考研热、读研热”的主要原因。这种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基于推迟就业而表现出的逃避心理和逃避行为,会使个体在读研期间因缺少心理准备和学业规划,产生被动学习、无所适从等问题。更会因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而缺少前进动力,进而虚度光阴。

  该文指出,这种动机是把学历的衍生功能作为读研的动力,缺少对于学术本身的兴趣,因而也缺少为之奋斗的动力,进而影响读研的收获和成效。“仅就‘改善就业’的功利目标而言,这样的读研方式,其实已经很难保证3年后他们就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动机状态下,他们的求学体验也很难幸福,因为如果不具备学术热情,研究生阶段所必需的大量的阅读、研讨、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都可能让他们痛苦不堪。”

  河南某高校负责学生教学管理的教师焦翔宇表示,确实有一些同学以考研为名逃避就业。这些考生只报名参加考研,但有些人其实并没有认真复习,这些同学报名的原因可能来自家庭压力、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等。

  选择考研还是工作,是一个综合的考量,和学生所属的专业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她同时也认为,总的来说,考研是一件好事:“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还是鼓励去考,毕竟进一步的学习会对学生个人非常有益。”

  “考研的内驱力应该是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如果抱着其他目的考研、读研,最终也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综合自己的能力、资源,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焦翔宇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薛怀、王思宇、罗远为化名)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