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个“问题小镇”淘汰整改 特色小镇多些“特色”(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419个“问题小镇”淘汰整改 特色小镇多些“特色”(2)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注重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位一体’。小镇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独特内涵成为重要吸引力,文艺汇演、小镇青年节、小镇长跑等成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7000多平方米的科技馆展示的高科技特性体验游也成为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科普、体验高科技的好去处,构成了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型魅力空间。”曹根荣说。

  江苏苏州苏绣小镇以发展苏绣产业为核心,在实现苏绣产业高端集聚和融合发展的同时,打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苏绣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幼儿园、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已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镇湖商业中心,将为居民提供完善商业配套。目前小镇入驻企业120家左右,完成特色产业投资7亿元,吸纳就业近1万人。

  “未来十几年之内,还会有两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特色小镇不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战场’,但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假设每个特色小镇都能吸纳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就业,就有望为1000万以上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和生活空间。”刘春雨说。

  特色小镇正将“城”与“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丫山小镇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核心,先后被评为江西首个AAAAA级乡村旅游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文化养生基地、国家森林公园等。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丫山93%的森林覆盖率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乡村风貌、本地特色,注重生态保护、绿色优先。小镇负氧离子含量平均值达19万/立方厘米,PM2.5个位数值的天数每年在300天以上;建设了水上乐园、乡村旅游观赏园、龙山瀑布群等乡村旅游项目56个,年接待游客760万人次。

  刘春雨表示,预计未来很长时期内,城市要素和企业下乡发展、城市人口下乡消费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关键是乡村要有能力来承接。特色小镇建设得好,就能够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场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承接载体,形成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平台。

  淘汰整改有序发展

  ——对名不副实的“虚拟小镇”“虚假小镇”说“不”

  取得成效的同时,部分特色小镇建设也存在一些乱象乃至变形走样的问题。刘春雨指出,相关方面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有些小镇名不副实,二是有些小镇质量不高。

  “由于特色小镇是新生事物,各方面的理解需要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因而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主要是存在一些滥用概念命名的虚假小镇,比如行政建制镇等;也存在一些缺失投资主体、并未动工建设的虚拟小镇,如一些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差、缺少主导领军企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的小镇,这引发了概念混淆和负面舆论。”刘春雨说。

  针对问题,国家发改委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规范纠偏工作,不久前公布了规范纠偏工作的进展情况:第一,在现有的3个国家层面创建名单中,即住房城乡建设部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镇”、国家体育总局的96个全国运动休闲小镇、国家林草局的50个全国森林小镇,已正本清源地将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镇”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国家体育总局已淘汰整改了34个运动休闲小镇、保留了62个,国家林草局正在制定森林小镇的规范标准。第二,各地区共淘汰整改了385个“问题小镇”,包括虚拟小镇、行政建制镇等形式的虚假小镇。其中,在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淘汰整改了70个、保留了996个。

  “淘汰整改作为规范纠偏的一种新尝试,根本目的是为了发挥警示作用,避免特色小镇建设出现乱象,引导特色小镇在正确轨道上前行。”刘春雨说。

  下一步,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刘春雨认为,各方面应立足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积淀,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发展特色文化、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的“生活圈”、繁荣的“商业圈”,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把企业作为建设的主力军,引导企业进行有效投资,鼓励大型企业牵头建设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避免政府背上债务包袱。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