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院:创新是火箭的“助燃剂”(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火箭院:创新是火箭的“助燃剂”(2)

前不久,长征三号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北斗三号IGSO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意味着由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组成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共完成100次发射,成为我国第一个发射次数过百的单一系列火箭。“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靠的是研发人员数十年一点一滴的创新与认真负责的态度。”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金志强介绍,成功的背后靠的是制度设计、工作流程进行互相监督,每一个设计方案都要经过层层审核把关,容不得丝毫马虎。

面对问题一丝不苟、敢于较真的工作风气早在火箭院成立初期便已见端倪。

1964年夏天,中国在酒泉基地发射东风二号导弹。导弹加注推进剂后因气温过高出现了由“气化”导致的部分推进剂外溢问题,若不及时补救,将影响导弹的射程。当时,还是中尉军官的王永志参加了相关会议,在不少专家建议补充推进剂,增大火箭射程的情况下,王永志提出不同的思路:“不能增加燃料,应该泄出600公斤酒精,调整推进剂混合比,减少推进剂的‘死重’,才能达到原来设计的射程。”听到此话,有人当即反驳说:“如果减少燃料,导弹的射程岂不更近了吗?”散会后,王永志鼓足勇气直接找到钱学森院长汇报。钱学森听得很仔细,对他的计算方法不时提出问题,让他详细解释。随后,钱学森力排众议,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射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自1960年参加工作以来,余梦伦院士长期在航天第一线从事火箭弹道科研设计工作,被公认为中国弹道领域的开拓者,同时也被外方誉为中国弹道设计首席专家。有一次,一位刚进入火箭院工作不久的青年按照要求计算一条弹道的轨迹。几天之后,余梦伦院士发现该青年上交的计算结果与自己所计算的数据有一些出入,虽然两组数据相差不算太大,但基于研究的严谨态度,他还是打电话询问这位青年是否计算出现错误。随后,余梦伦院士经过认真比对两组数据并经过再次核算后,认为这位青年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他当即来到这位青年的面前,直接向这位青年鞠躬道歉,并表达了歉意。

“建国70年来,这样的故事在火箭院还有很多。时至今日,航天人的这种求真务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将继续传承下去。”方慧表示。(陈景秋|中国知识产权报)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