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重庆涪陵地下核工厂旧址 记住“816”人的故事(2)
时间:2019-07-23 04:0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那时候,工程兵54师数万官兵面对的“敌人”是坚硬的岩石山体。“战士们戏称自己是‘五块石头夹着一团肉’,上下左右和前方都是岩石,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坑道内空间狭窄、光线昏暗、烟尘滚滚,还要进行爆破。”杨文礼说,战士们手头并没有先进设备,全靠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人歇马(机器)不歇,24小时作业。”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者们挖出了超过10万平方米的空间。有人测算,如果将挖出来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能延续1500公里。 建设时期,保密要求特别严格。进厂第一课就是保密课。生产区挂满了“军事禁区严禁入内”的牌子。对外通信没有地址,写的是“重庆市4513信箱”。 翟文的父母当时在“816”配套的机修厂工作,但从未跟子女谈论过自己的工作内容。翟文也是在工作多年之后,因为维修需要进了一次洞。他还记得,进洞得办专门的“进洞特许证”。 “四处有人站岗,不敢乱走乱看,但满眼都是明晃晃的不锈钢设备,可先进了。”翟文回忆,那是他第一次走进“816”,也是第一次了解自己一家老小从河北迁徙而来的原因。 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816”工程建设时期工作照 资料图片 让“816”活下来 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816工程停建。当时,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已经完成。宝剑即将出炉,却到了铸剑为犁的时代。 宣布停建时,不少人失声痛哭。来不及难过,大家又陷入了困惑。摆在面前的,首先是生存问题。 “不救活‘816’,死不瞑目!”“816”厂原党委书记徐光这句话,是吼出来的。由“军”转“民”,二次创业,烤面包、种蘑菇、养蚯蚓、做铁钉……尝试不少,“816”人的心酸自不必说。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93年上马了第一条化肥生产线。“816”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这才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越来越好。 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816厂”到“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身份在变,主业在变。如今的建峰集团,在做强化工的同时,也积极拓展服务业。“我们有了一些新的思路。想利用机修器械、老旧厂房等“816”配套的工业遗产招商引资,引入专业团队打造一座具有三线建设特点的‘军工小镇’。”建峰集团副总经理陈烈刚说,希望这些工业遗产能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那些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而“816”工程在解密之后,2010年5月第一次对外开放,到现在已经9年。目前,洞体所在的景区已移交给涪陵交旅集团经营。“9年里,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去年达到21万人次,今年希望能到25万人次。我们正在申报国家4A级景区。”“816”景区运营部经理石磊说,目前洞体只有30%开放,游客花2小时左右可以走完全程。未来随着设施的完善,开放的面积将逐步扩大。 蒋云龙 文/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