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造假” 他们让截肢者的人生更完整(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医疗播报 >

以工匠精神“造假” 他们让截肢者的人生更完整(2)

  “我要求我的团队做到两个一样:在制作假肢时,无论价格高低态度一样;无论是在中康本部还是到外地帮扶,条件虽然不同,但质量必须一样。”刘劲松说。

  从刘劲松随后的讲述中,记者感受更多的却是那份PPT文稿所没有记载的内容——对患者的爱心与责任心、在制作时的严谨、对细节近乎苛刻的挑剔,以及冥思苦想于如何才能给患者带来更自然、更灵便、更舒适的体验……

  这些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工匠”,给那些冰冷的材料、模具,渐渐赋予了血肉之躯的温度。

  以点带面,让更多的截肢者拥有完整人生

  自2016年开展以来,该项目迄今已实施3年多,通过网络募款超过1000万元。

  由于假肢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平均每具假肢在4-5万元左右,加上适配过程相对较长,决定了该项目的救助不可能以普惠的方式呈现。截至2019年6月,该项目共帮助了60位受助截肢者,提供了77例假肢(其中,有两位受助者是四肢截肢的重度肢体残疾人)。

假肢成品的三维尺寸尽可能与健康一侧相同。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供图 摄

假肢成品的三维尺寸尽可能与健康一侧相同。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供图 

  刘劲松说,项目执行团队在筛选救助者时,秉承“两个优先”的原则:儿童优先、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截肢者优先。“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而有就业能力的人往往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他称,“值得高兴的是,该项目的受助人在接受救助后均可达到生活基本自理,去年我们救助的一个小孩子,现在已经上学了。而受助成年人的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他的语气中透出欣慰。

  2019年,项目专家组分别深入西藏、宁夏、青海等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救助筛查工作,目标是在以上地区救助48名患者。但面对2400多万肢体残疾人的庞大人口基数,一个项目的救助显然远远不够。

  常达称,该项目的实施,救助截肢者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假肢矫形技术以及截肢者综合康复资源优势,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假肢矫形适配救助项目为抓手,以地方康复中心假肢矫形中心为平台,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假肢矫形适配工作水平的提升,并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从而促使基层残疾人能够得到更高水平的假肢适配服务,让更多的肢体残疾人拥有更完整的人生。(完)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