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一棵树的生长,一座城的蜕变(2)
时间:2019-07-20 20:3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这位乐器师傅在徐场村找到了从事桐木板材加工的代士永,此后,代士永成为上海制造乐器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商。与乐器厂深入接触后,代士永得知乐器成品竟可卖到高价,便决心独立办厂。1988年,他从上海、扬州高薪聘请了几位师傅,在兰考开办了第一家制造乐器的中州民族乐器厂。 许多在中州乐器厂打工的村民学会手艺后,开始自己办厂。不到十年时间,制作古琴、古筝等各类民族乐器的大小厂家遍地开花。如今,徐场村拥有40多家民族乐器生产企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琴、筝,并已形成乐器制造的产业链。徐场制作的泡桐面板占据全国95%的市场,产品远销海内外。 泡桐树,又一次走到台前,将自己奉献给拼搏在致富路上的兰考人民,悠远的民乐声中映出焦裕禄精神的诗意写照。 开花 桐花梦里红色游 “泡桐树喇叭花,刺槐绿林固风沙,沙岗风口长庄稼,花生香麦穗大,书记病床惦念它,除害成效闻天下,公社社员乐开花。”民谣声声,传唱至今,而兰考县张庄村,这个当年焦裕禄首先试验成功防风治沙的地方,止住了风沙,却不曾一同摆脱贫困,截至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贫困户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张庄积极发展多个具有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独特且可行的发展之路——红色乡村游。 50多年前焦裕禄来张庄实现成功防风治沙,这是张庄独特的资源;张庄地处黄河大堤,村舍有着典型的豫东民居特色,“红色”乡村游大有可为。 因此,张庄村“梦里张庄”旅游建设项目建起来了:先期利用6家闲置的农家小院,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建起了“梦里张庄”示范点;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1处具有张庄本地特色的农家酒店和9间豫东特色农家客房。此后,以点带面,又带动50多户进行乡村游改造。截至目前,围绕旅游产业务工人员有500多人,其中贫困户有70多人。 同时,利用兰考本地发展出的“5+1+3”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张庄还发展120亩小杂果采摘园、140亩的大棚甜瓜种植,进行了美食街规划建设。红薯醋、花生酥、芝麻油……这条名为“幸福街”的道路两旁,是深具张庄特色的食品深加工商铺。种种规划初步实现了红色游、乡村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目前,张庄的“红色”乡村游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产业上游有占地120亩的“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四面红旗纪念馆等,产业下游则是设计舒适一院一景的民宿小院、本地特色的美食街、农家乐。如今的张庄村内村外放眼望去,片片泡桐林展现着勃勃生机,红色乡村游成为脱贫致富的可行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焦裕禄精神”引领兰考脱贫致富奔小康
- 下一篇:人类登月50年 中国探月亦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