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精神”引领兰考脱贫致富奔小康(2)
时间:2019-07-20 20:3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图为徐亚冲和魏晨欣在合奏。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以乐器产业而闻名,从1986年开始生产民族乐器,经过30年的发展,从当年的1家乐器厂发展到了现在的82家,这82家都是家庭作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年巍 摄 “迎难而上”创奇迹 有时,冥冥中自有天意。当年,焦裕禄倡导栽种泡桐树,带领干部群众迎难而上,是为了防风固沙。如今,泡桐树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绿色银行”。 徐亚冲是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人。“感谢焦书记给我们栽种的泡桐树。”徐亚冲一家做的是生产古筝等乐器的生意。在盐碱地成长的泡桐树,在做音板时,音质最好。徐亚冲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以说是想吃啥就吃啥,想买啥就买啥了!” 兰考县堌阳镇宣传委员赵振朝介绍,徐场村以乐器产业而闻名,从1986年开始生产民族乐器,经过30年的发展,从当年的1家乐器厂发展到了现在的82家,这82家都是家庭作坊。很多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并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我父亲那代人,只会做琴,不会弹。”徐亚冲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道,现在我们每年销售额在百万以上,大约200台琴左右。这跟大家生活好了以后,对于精神方面需求提高有很大原因。同时,村里为了我们致富给与很多支持,比如贷款、组织音乐交流会、不定期外出学习,对接电商平台等。 “一开始,同学们看到我嫁到兰考,都感觉很吃惊。”徐亚冲的新婚妻子魏晨欣是一位音乐鉴赏师。“现在生活这么好,他们都羡慕我啊!” 张文杰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道,徐场村的发展是偶然之中见必然。先说偶然,如果不因为当时一位师傅看到了泡桐树能够做出质量好的音板,徐场村的乐器产业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发展这么好;再谈必然,没有当年焦书记带着大家栽种泡桐,也不会有今天的奇迹出现。这也正契合了总书记所一直强调的“奋斗精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年巍)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东湖评论:全力以赴打好高质量脱贫攻坚战
- 下一篇:兰考:一棵树的生长,一座城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