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长征故事 见证信仰力量(2)
时间:2019-07-20 11:2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追寻长征足迹,见证信仰力量,讲述红色传奇,是增强‘四力’的好机会。”90后记者刘佳华认为,“再走长征路”,关键在“走”,这也是此行最大收获。在广西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米花山下的红军烈士墓前,刘佳华采访75岁的蒋石林老人,听他讲述一家三代守护红军墓的故事。访谈结束,刘佳华又主动提出到老人家里坐坐,看看他祖父和父亲的遗物;到米花山上走走,看看那些侧壁长满青苔的战壕;到中学里转转,采访老人的孙子蒋明峰对祖辈守护红军墓的认识……“稿子写好后,我发给当地相关同志看看有无表述误差,收到的回复是:‘比我们掌握的信息还要多!’” 讲好长征故事 前后守望、互相砥砺,才能与历史共鸣、与现实对话 “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行程已半,本报记者在后人难忘的回忆里追寻岁月的痕迹,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重温跋涉的艰辛,用优良作风和优秀作品告慰革命先烈。 “追寻红色足迹,讲述长征故事,说易也易,说难也难。”记者颜珂感慨。易在哪?长征史料丰富,可歌可泣的素材太多,沉下来,走进去,常有震撼,常有感动。难在哪?参加或见证过那段历史的老人,多已故去,第一手素材不多,细节日渐模糊,如何再现历史温度、引发读者共鸣,是个挑战。 颜珂来到长征出发地之一的福建长汀县采访,这里既有“红旗漫卷”的荣光,也有“残阳如血”的悲壮。松毛岭一战,苏区军民用生命与时间赛跑,为红军主力转移赢得宝贵时间。留守苏区的革命者,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不屈不挠。死亡面前,他们大义凛然,无怨无悔。在深入采访挖掘后,颜珂采用以实带虚的写法,以信仰为主线,努力找寻坚守者的故事。 “从留守苏区的红24师,到英勇就义的瞿秋白、何叔衡,他们在革命遭遇低潮时永不放弃的态度,不正是对信仰最真实可感的诠释?”由他主笔的《信仰之花永不凋零》一文刊发后,备受读者赞誉。 采访中,记者盛玉雷在聆听动人故事的同时,更注重挖掘背后的意蕴。在他看来,一张发黄的烈士证下挂着孙女的奖状,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条蜿蜒的红军小道,今天已是脱贫致富的大路,这是一种力量的重现;孩童齐声唱响红歌、老人义务做起讲解员,这是一种基因的延续…… “讲述长征的故事,需要联系前后的逻辑。比如,红色家庭展的一本留言簿,其实就是观察了解当地红色记忆的一个窗口;长征亲历者在和平年代的言行,其实就是对红军风貌、纪律作风以及长征精神的最佳诠释。”盛玉雷说,前后守望、互相砥砺,才能与历史共鸣、与现实对话。 动人的故事先要“动己”,而叩开心扉的往往是细节。打动记者林小溪的感人细节,“是广东仁化县城口镇的一只红军碗,80多年过去,包碗的红布已碎,瓷碗仍完好无损;是一曲《当红军歌》,广东南雄市油山镇大塘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入学听老师唱,现在孩子们又唱给更多人听……”在林小溪看来,历史的洪流总在细节之处留痕,好故事的回音总在细微之处飘荡。 在采访行进到粤北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时,林小溪遇到了李梅德老人,他曾目睹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胜利后的场景。 那天,91岁的老人面对记者有问必答,绘声绘色讲活了军民鱼水情。临别前,老人站在近千年的榕树前一再对记者致谢:“你们是为了我们这个村里百姓幸福来的……”林小溪说:“此情此景,终生难忘。古树与老人,仿佛贯穿古今,就像在脚下坑坑洼洼的乡村土路上,当年红军紧握钢枪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行,带领人民翻身解放;如今我们手执笔杆迎着暴雨烈日讲述红军故事,同样肩负人民重托,家国情怀一以贯之。” 传唱信仰之歌 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履行好每一项职责中见担当显品格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本报多位记者表示,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自身也接受了一次长征精神的洗礼,今后当以实际行动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履行好每一项职责中见担当显品格。 记者肖伟光在江西于都县采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祁禄山镇金沙村冒雨重走红军小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