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国粮仓” 感受“收储之道”(2)
时间:2019-07-20 06:5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的建立,因国家粮食安全事业而生,由此而发展,在粮食储备体制改革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许高峰说。成立19年来,中储粮深度融入中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逐步发展成国内最大农产品储备企业集团,储备品种涵盖小麦、稻谷、玉米、油脂油料和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目前中储粮有23个分公司、7家子公司。更重要的是,中储粮建立了一支4万多人的心系国家大局、忠诚服务调控的队伍,在近些年政策性收储调运任务成倍增加与粮食收储、去库存、轮换出库等任务交织叠加的复杂形势下,完成了一次次收储、调运任务。 19年来,中储粮经历了多次市场考验和突发事件的挑战,做到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储粮第一时间紧急安排中央储备粮油抢运灾区,累计向灾区紧急投放救灾粮油64万吨,保证了灾区群众口粮供应,彰显了中储粮垂直体系协调联动、高效执行的运作优势。2007年上半年到2008年下半年世界粮食危机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粮价上涨的压力向国内传导。中储粮迅速向市场投放中央储备粮,在全球粮价大幅震荡的形势下,确保了国内粮食价格不大涨、不大落,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我国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的“安全岛”。 落实调控政策做市场稳定器 在改革中诞生的中储粮,承担的任务从单一储备管理到常态化执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任务。自2005年开始,陆续承担起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玉米、大豆、油菜籽以及新疆小麦的临时收储任务,政策性收购范围覆盖南北各品种主产区。政策性收购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助力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丰收,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里面主要装着中国粮。 一组亮眼的数据为中储粮政策性收购业绩做了“注脚”。15年来,中储粮累计收购政策性粮油总量超过9.3亿吨。2014年至2016年每年收购量超1亿吨,达到粮油收购量的峰值,最多时年收购量约占到全国粮食商品量的44%,对粮食产量增长发挥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作为一端联系着亿万售粮农民、一端连接着亿万百姓餐桌的央企,中储粮承担着“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职能,当粮食丰收、价格下跌时,以托市价收购粮食,防止“谷贱伤农”;当粮食歉收、价格上涨时,以低价出售粮食,防止“米贵伤民”。 今年夏粮小麦上市以来,中储粮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小麦主产区积极开展中央储备粮小麦轮换收购,并且陆续在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保障种粮农民收益。“中储粮通过发挥轮换收购对市场化收购的引领作用和最低收购价收购托底作用,全力执行好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任务,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支持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储粮办公厅副主任申雷海说。 2014年以来,国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取消大豆、油菜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中储粮集团公司全力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储备粮轮换市场化收购参与大豆、油菜籽、玉米收购,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是缓解主产区收储仓容压力、平衡产销储备布局的重要手段。中储粮除了执行国家下达的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任务,还积极开展内部产销协作,通过垂直体系协同发力,在产区与销区之间架起“桥梁”,有力保障了产区新粮收购和销区市场供给。中储粮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国家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及省内跨县集并7500万吨,特别是2013年完成1369万吨移库集并任务,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调运的历史纪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