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敞开大门司法公开让人民群众目睹公平正义(2)
时间:2019-07-19 04:41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近16万字的图文直播、数亿人在互联网上“围观”庭审实况……2013年8月,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薄熙来案,是新媒体时代司法公开的成功尝试。一场前所未有的持续五天半的微博庭审直播,一时成为济南中院的代名词。 随着社交网络和视频网站的兴起,人民法院开始选择社会关注度高、依法公开审判的案件进行庭审网络直播或微博直播。2013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在多个平台上线“全国法院微博发布厅”,截至2016年底,经新浪平台认证的法院系统微博数达到3547个。 2016年年初,“快播案”庭审以总时长达到20多个小时的互联网视频直播引来大量围观,引发巨大社会反响,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 为实现庭审公开常态化,2016年9月,最高法开通中国庭审公开网,逐步联通全国各级法院。最高法率先垂范,本院所有公开庭审案件全部网上直播。如今,在拥有近2000万粉丝的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上,开庭与庭审直播公告已稀松平常。 过去,一些当事人千方百计托关系打听案件进展,判决书只有双方当事人能看到。从2018年2月开始,河北、青海、宁夏、江苏新收案件的审判流程信息,开始通过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的统一平台、12368短信平台、微信服务号和小程序向当事人、代理人公开。2018年9月1日起,全国31个省(区、市)法院和新疆兵团法院全部开始通过统一平台向当事人、代理人公开新收案件的审批流程信息。 统计显示,全新改版的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自2018年9月1日上线试运行以来,已向全国法院的案件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公开案件472.6万件,公开信息总数超过5.5亿项,推送短信超过2084万条,案件公开率超过99%。 “长期以来当事人托关系打听案件进展的现象得以改观,有效提升了案件审理过程的透明度,对于提升司法公信力意义重大。”吕艳滨说。 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随着四大平台的陆续建成运行,司法案件从立案、审判到执行,全部重要流程节点实现信息化、可视化、公开化,构建出了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庭审直播逐渐步入常态化、立体化、即时化的历史阶段。”毕玉谦评价说。 在用好司法公开四大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加强公开力度的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先后在官方网站开通了民意沟通电子邮箱、“大法官留言”栏目、征求意见专栏等,将最高人民法院拟出台的司法解释、指导意见、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全方位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司法公开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第二十一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这样说。 增加透明程度 有效促进司法能力大幅提高 审判过程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最终裁判结果的信服程度。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已经超过6200万份,网站访问量突破210亿次,用户覆盖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裁判文书数据资源库。 201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全国法院司法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司法公开评估。第三方机构对128家法院通过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向公众公开法院概况、人员信息、诉讼指南、开庭公告、名册信息等审务信息和向案件当事人公开流程节点信息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全面查找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找准方向。 评估发现,裁判文书上网率总体较好,截至2018年10月24日,有19家法院的案件上网率超过80%,有129家法院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了不上网裁判文书的案件号、案由等信息项,占84.63%。不少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及时,在所提取到的523939件文书中,上网时间与裁判文书落款时间间隔在30天以内的裁判文书有104604件,占19.96%;331件文书作出当天即上传至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41家法院;2021件文书作出第二天上传至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67家法院。 “公开审判流程信息,有效提高了案件审理的透明度。案件进展到什么程度,当事人、辩护人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平台自主查询,以流程的公开透明促进审判结果的公正可信,让司法公正看得见、能评价、受监督,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全国人大代表韩秋香感慨地说。 通过信息化建设,司法公开正在不断以新的形式和载体,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引入“智脑” 打造“接地气”的科技智库
- 下一篇:新疆9部门联合发文为中小学生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