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农业科学家、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蹲点日记:大地活雷锋(2)
时间:2019-07-18 14:1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你看这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是今年刚开始尝试种植的双季稻,它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还能降低价格,让更多的人吃到我们的‘越光’大米。”说起这个,赵老师显得很兴奋。 边走边看边说,眼前出现了一片桃园,我们老远看到桃园中间有一人穿着一身大红色的衣服。赵老师习惯性地说:“又是小彭找我有事了,走,进去看看。”赵老师讲的小彭,叫彭玉洪,是种桃专业户,他和赵老师有个约定,“大红色衣服显眼,便于赵老师一眼看到我,找到我,好及时解决我的难题,否则赵老师跑完全村还不知道到几点,他忙得很呢!” “赵老师,他们说我的桃子没有老王家的桃子甜、味不正,你尝尝。”说着,彭玉洪便将一颗桃子送到赵老师嘴边。“没有问题,这颗桃早摘了一天,如果再长24小时会更好吃。”赵老师一边品尝一边说。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在心底暗暗钦佩,赵老师把桃子的成熟精确到了小时,这里的农民能不幸福吗? 彭玉洪高兴了,放心了,激动地说:“赵老师是我的恩人。”六年前,彭玉洪租种了80亩桃树,园内还养了鸡鸭。结果因为不懂技术,第一年近乎绝收。后来赵老师带着几个专家,接连到他家跑了三十多趟,手把手地教他,第二年,每亩地便能收入750多元,今年预计纯收入能有20万元。 阵雨停了,乌云散了,直射到头顶的阳光提醒我,已经快12点了。但赵老师的兴致不减。“走,我带你去看看小彭他哥哥的桃园。” “我要10箱”“我要8箱”“我这里也要5箱”,站在小彭哥哥老彭的桃园门前,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正喊着买桃结账。 老彭叫彭玉和。只见他70平方米的棚子里挤满了摘桃的游客,“不光有游客来园里摘桃,我网上还有不少生意。”彭玉和一边给客人结账一边说道:“是赵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财富。” “当年赵老师刚来村里蹲点时,每天从村东跑到村西,从南面走到北面,人们都不理睬他,还以为他是搞传销的,要么就是倒卖树苗的,幸好我没有犹豫!”作为村里第一批跟随赵老师种桃子的农民,16年来,彭玉和从一个贷款100元只为给新婚妻子买一件新衣裳的穷小子,变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种桃大户,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没有赵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彭玉和激动地红了眼圈。 说话间,又有一批游客走进桃园,看着眼前忙碌的场景,赵老师拉了拉我的胳膊说:“我们走吧,让他忙。” 下午一点多,匆匆吃完午饭的赵老师,又来到村子西南角的虾子塘继续查看水稻长势、看看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农民私自使用化肥……这一待,又是半天。 随着乌云出现,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我的脸上,一看已经快到晚上7点了。晚饭间,又有几位村干部和种粮大户闻讯赶来,他们都希望我能够好好写写这位一心想着农民的全天候农业专家。 这一晚,我们谈了很多很多,等赵老师躺到床上,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这位年近八旬的老知识分子让人心疼。 赵亚夫之于我 (7月9日 星期二 阴转小雨) 今天是我来到戴庄与赵亚夫同吃同住的第四天,原本计划陪赵老师再跑几个点,但赵老师接到任务,要到他帮扶的另一个村——张家港善港村全国扶贫带头人学院为学员讲课,采访只能暂告一段落。但是我有些不甘心,于是便乘坐接赵老师的车一同前往善港,两个小时的车程,赵老师给我讲了很多。 在我心中,泥土是赵亚夫的本色。他用一双扎根田地的脚,一颗紧贴农民的心,一个“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的梦想和初心,诠释着自己人生的使命。 他是瞿秋白的校友,瞿秋白的挚友羊牧之是赵亚夫的老师。这给他“一生为农”奠定了初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老师完成了党对农民的承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完成了科学对土地的承诺。 “我只想继续为农民做事,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比任何荣誉都重。” 追随赵老师的事迹整整12年。我不得不说,每一次与他接触,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还记得多年前的一次采访,我曾问他,忙了一辈子,获得过哪些荣誉。他淡淡一笑,说:“档案里有,我说不上来。” 我无数次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他始终把“农”字牢牢刻在心上,年逾古稀依然奔忙在田野上? 生于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时代在赵老师的心灵上播下了“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火种,这颗种子生了根,发了芽,长成了树。 一年365天,他有300多天都在田里。 身为一个拿笔写字的记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讲述赵亚夫令人感慨的点点滴滴,让更多的人知道赵亚夫的故事。 大雨还没停。赵老师带着两腿泥巴,正在给全国贫困村带头人讲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望着他的背影,我突然感到自己很渺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