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防沉迷系统、压实平台责任…… 短视频,如何走得长?(2)
时间:2019-07-18 09:44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戴建业认为,短视频是实现知识普惠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很多老师讲诗词不够生动形象,孩子们肯定是不愿意听的。要是能把这些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吸收我们古人讲解诗词的优点,结合一些现代的方法,学生就能在无形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过他也认为,短视频的形式只适合入门,“培养了兴趣以后,还是要经过系统地学习。” 同戴教授相似,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陈征是一位乐于实验的短视频科普“达人”,他演示的“声音灭火”“百慕大为什么那么危险”等科学实验短视频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在他看来,在信息爆炸、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来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浓缩”给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科学传播的趋势。 “短视频确实无法达到系统授课的效果,也不能培养出专业人士,但是起码能做到一点,那就是打开一扇门。”陈征说,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不具备完整的判断力,“如果随便吃,肯定会挑食,因此就更加需要对内容进行‘营养配餐’。”陈征认为,短视频虽然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是“碎片”的背后应该有逻辑,而不是一切跟着流量走。“我是教物理的,我的目标是通过这些碎片化的拼图,把一些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示给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当他们收集了足够多‘碎片’的时候,掌握了它们内在的联系,就能拼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 据了解,在“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上线后,各大短视频平台都构建了专属的内容池,侧重为青少年提供课程教学、书法绘画、亲子教育、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手工制作、自然科普等寓教于乐的优质内容。如抖音联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等单位发起的“DOU知计划”“非遗合伙人计划”,快手发起的知识标签专区“百科全书”等,但是目前这些内容的占比仍较低,总量仍然不足。“正是因为正面的内容开发得不够,所以只能在负面内容的‘堵’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平台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投入。”佟丽华说。 平台需履行社会责任 短视频的快速崛起,让多数家长多少感觉有些“准备不足”。面对短视频,很多家长感慨:“孩子比我们懂得多。” “这一代青少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网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很可能远远超过了家长。”佟丽华分析,“因此在防沉迷的问题上,社会一定要通过多方共治来形成合力,而不能是观望或互相指责。”田丰也认为:“任何一个技术手段,如果没有社会性的手段辅助,它的效果是相对有限的,因此社会、家长、平台要实现责任共建、责任共担。” 另一方面,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长效机制,重点仍在于在培养提升青少年人的网络素养。佟丽华认为:“网络素养不应该是在隔离的状态下培养出来的,而应该是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把工具交给青少年,他们才能去学会如何使用它。”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梦霏建议,短视频平台应该设置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放在较为醒目的位置上,在进入“青少年模式”之前,可以播放相关内容,“教会他们在网络上遇到各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应对。” 受访专家指出,防止短视频沉迷、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虽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但是作为内容提供者,平台仍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戴建业认为,平台应该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兼顾娱乐和教育之间的平衡,这对于青少年成长来说意义重大。“新奇的思想、艰深的学问、先锋的创作,它们的流量较小而意义重大,能够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层次和文明素质,可惜在目前这种知识供应方式中,它们很少被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此类知识既然没人推送,最后就一定没人生产。” 据了解,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中,就包括拟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随着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备,今后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也将更加有法可依。“过去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我们关注较多的是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现在网络保护的专章加入其中,会对这方面的工作有一个比较大的促进。”佟丽华认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北京实施青年见习计划
- 下一篇:江西崇仁首家“爱心妈咪小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