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收费,到底给了学生多少自主权?(2)
时间:2019-07-18 07:0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上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者指出,学生主动性受制于培养计划。学分制的实施旨在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培养,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自主权。但各高校在培养计划制定方面,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并不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限。这主要表现在,必修课比重过高,选修课比重过低,同一专业学生的选课内容往往大同小异,缴纳的学费也几乎没有区别。 储朝晖也指出,大陆地区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实行完全学分制。“学分制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给学生更多选择。实行学分制的学校都应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大陆大学开设的多为必修课。” 什么叫完全学分制?张端鸿解释说,它意味着学制有弹性,学生只要修完了课程就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根据需要延期。但现在大部分高校课程都是排定的,学生其实很难获得这项选择权。另外,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课程修读安排,比如说,有能力的孩子即便学的是历史专业,只要修读的计算机课程满足了相关要求,就可以申请计算机学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很多高校虽然有学分的概念,但本质还是学年制。只是引入了学分计量单位,把课程按照学分核算,同时适当增加了选修课。” 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分制收费的“获得感”,关键还是学校得开展有效的学分制改革,从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专业调整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张端鸿建议,学校在推行相关改革后,需要基于学生立场进行更多解读和宣传,让学生真正理解政策意图,以便让他们用好学分制收费的“杠杆”,珍惜所获得的自主权。 “发达国家的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必修课程有的只占课程总量的40%,选修课则占到60%,这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学习。”熊丙奇强调,学分制改革是我国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要做好学分制改革,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让学校能自主设置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课程比重,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