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考察+”模式,习近平这次内蒙古之行不一般(2)
时间:2019-07-17 16:0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元朝秘史》,原名《蒙古秘史》,主要记录了蒙古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历程,这是蒙古族最早的、最完整、史料价值最高的文献。该版本是清代顾广圻校本影印,为十五卷本。(央视记者荆伟拍摄) △这个版本的《元朝秘史》由正文、侧译、总译等三个部分组成。正文是用汉字音拼写的蒙古语,蒙古语的每个单词旁边都有汉字注明词义和语法形式,这种注解称之为侧译。总译则是对蒙古语作通顺的汉语翻译,方便读者对原文有总体了解。 “藏宝阁”怎么挖掘利用?习近平这样指点 《时政新闻眼》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着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2015年1月考察云南时,他曾强调,“要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2018年两会期间,他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要“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一次,总书记在蒙古文古籍展阅室说,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虽然已是暑期,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里仍然是一片忙碌景象,有不少同学选择留在学校里继续学习。 (央视记者王哈男、国广记者蔡靖骉拍摄) 离开古籍展阅室,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习室看望在校师生。 △习近平:看到你们年轻人 我就高兴 23岁的包高娃同学当时就在现场。她来自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已经被保送到中山大学读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她说社会工作专业强调助人自助,愿意未来在基层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包高娃:愿为民族事业作自己的一份贡献。(央视记者黎兵、雪瑶、晓新拍摄) 习近平:主题教育要注意抓“四个到位” 这次到内蒙古,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次到内蒙古。之所以说这次开启了“考察+”模式,是因为除了考察外,也是他赴地方实地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地指导的重要一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自然资源政务大厅正在接待前来办事的人员。(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大厅的电子屏上,循环显示各个地政、矿政和其他业务项目的办理进度。 党的十九大决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今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全党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进行动员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今年6月开始,主题教育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 自然资源厅参加自治区第一批主题教育,参加单位、部门包括厅机关和19个厅属单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18楼的党员活动室,调研指导自然资源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员活动室。(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习近平说,各地区各部门在开展主题教育中要注意抓“四个到位”:一是抓思想认识到位,二是抓检视问题到位,三是抓整改落实到位,四是抓组织领导到位。《时政新闻眼》注意到,习近平还重点强调了党内法规执行的问题。他说,党内法规不少,主要问题在于执行不力,有的是缺乏执行能力,有的是缺乏执行底气。要强化法规制度执行,不能打折扣。 习近平再提弘扬蒙古马精神 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情况汇报。总书记主要谈了三个方面。 △会议现场。(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一是谈发展。总书记提出,内蒙古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