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为什么成了高晓松?我们采访了他妈妈
时间:2019-07-16 19:24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对话热门人物,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一人一面,还是一人千面?开腔,不只是语言的交流,更是灵魂的触碰。在这里,新闻主角变得更加立体。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16日电 题:高晓松为什么成了高晓松?我们采访了他妈妈 记者 宋宇晟 实习生 王新月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几年前,这句歌词一度成为网上颇为流行的一句话。后来,高晓松多次说过,这句话源于自己的母亲张克群。 张克群。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在不少观众的印象中,张克群似乎是那种出身名门、师从大家、“有林徽因之风”的淑女形象。不少人或许都会好奇,那会是个怎样的“奇女子”啊? 不想说相声的建筑学者不是好…… 事实是,这些想象都在张克群出现之后“一秒破功”。 “我小时候是想着将来要当相声演员的,相声演员虽然没当成,但用北京话说,我说话还是比较贫的。” 在前段时间自己的新书分享会上,张克群这样解释其书中诸多口语化的表达。她甚至还说了一段绕口令,引得现场哄堂大笑。 她觉得,要让大家了解中国古建筑,就必须要用人们喜欢看的语言表述。 这样的例子在张克群的讲述中屡屡出现。比如她谈到古建筑修旧如旧时说:“梁先生(指梁思成)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就跟老人镶牙似的,镶一口二十多岁的大白牙,一龇牙,吓人一大跳,就应该镶一个比较黄一点,比较灰一点的牙。所以古建修复也是这样,整旧如旧,让人们感觉到它的沧桑。” 有听众说,没想到传说中“高晓松的妈”搞笑能力完全不输儿子,而且完全没有“偶像包袱”。 资料图:高晓松。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你都不知道他妈是谁,你怎么评价他呢?” 作为建筑学者,张克群习惯在考察一幢建筑的时候先去找其设计者。她将建筑的设计者形容成“建筑的妈”。但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套用在她和孩子们之间。 张克群。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父母不是圣人,我小时候也会尿炕” 毫无疑问,对于张克群来说,自己的孩子是绕不开的话题。两个孩子都曾在清华大学学习。 在采访中,张克群不断被问到有关教育子女的问题。可在她的答案是“不教育”。 “好多家长觉得自己长大了、一有了孩子,就觉得自己从小就是圣人,从来没尿过炕。我就不认为我是圣人,我小时候也会尿炕。所以我从来主张跟孩子做朋友,而且我自己的困扰也跟孩子说。” 高晓松节目视频截图。 张克群说,自己从不催孩子写作业。 “我就是跟他们做做朋友而已,他们是我的一个礼物,从小我就跟他们一起玩。我从来不认为他们得听我话。第一,怎么见得我就正确呢,孩子有孩子的思想;第二,就算我正确,你怎么见得他能接受呢。所以我从来不教育他们。” 但同时,张克群看重两个问题。“一个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绝不当街就责骂他们。因为他没了自尊心就会自甘落后,有自尊心他自己就念书。第二就是什么问题你都得回答他,即使他问很奇怪的问题。” 资料图:高晓松。 女儿小时候,张克群曾骑自行车带孩子出城去清华大学,路上女儿问“树怎么都进城了”。“这其实是个相对运动的问题。两岁半的孩子,我仔细跟她说,‘其实树没进城,是我们出城了’。” “其实当时她没懂,但是她觉得她问的问题引起了大人兴趣。所以下回她还琢磨点问题,慢慢就涨知识了。” “梁思成‘忽悠’我去学建筑” 张克群说,教育孩子,自己基本沿袭了父母的方式。“他们怎么教育我,我就怎么教育孩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青岛:电影博物馆里感受光影魅力
- 下一篇: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亮相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