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治污规划先行 抓好后期养护(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中新天津生态城治污规划先行 抓好后期养护(2)

  王刚介绍,通过潜望镜和内窥机器人等设备,已经给所有的排水管网建立了健康档案,包括设备编号、故障和维修情况、运行状态等,而通过自主研发的排水物联网平台结合人工巡查,可以实现各管线水位、水量的实时监控。特别是区内雨水主干管线安装的23台液位仪,可以在汛期实现预警消息手机推送,避免往常大雨期间“挑井盖”查看的情况。

  雨污分流,雨水收集用于景观补水

  实现雨污分流,是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效率的重要一环。生态城建设局规划科副科长赵宏刚介绍,雨污分流后,雨水和污水采用两套单独的排水系统,雨水能够通过雨水管网过滤后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经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水处理中心,“既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节省污水处理成本,还能增强城区防汛能力。”

  行走在生态城的大马路上,“无井盖”和“宽绿带”是第一印象。

  “道路雨水收集井及其他市政管网设施全部设置在两侧绿化带内,从根本上避免了维修时道路‘开拉链’。”赵宏刚介绍。借鉴新加坡经验,结合海绵城市试点,天津生态城建设了遍布全城的雨水收集系统和蓄水池。

  “生态城已有65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启动建设。”赵宏刚介绍,天津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内启动较早。

  2016年4月,天津市获批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两个试点片区之一。赵宏刚说,按照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总体原则,生态城建立了海绵城市项目库,大面积铺设透水砖,设立雨水收集系统,建设人工湿地。

  以排水防涝体系建设为例,天津生态城疏浚故道河,并新开挖水系廊道,相互联通,成为区域天然的海绵体。根据地形情况,将整个城市划分为6个排水分区,通过场地竖向设计,将整体地势抬高,实现分区排水。

  此外,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实现对雨水进行调蓄与错峰排放,降低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雨水收集后,经过绿地净化全部进入生态城景观水体用于景观补水,年均近300万吨,约占景观补水量的16%,每年就可节约1500余万元。

  作为天津生态城的重要生态廊道,去年建成的甘露溪公园占地面积近9公顷,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景观水系为中心,整体地形由外向内逐步降低。

  今年5月底,一场大雨突袭天津,记者在甘露溪公园看到,绿地、园路、广场的雨水汇入场地中间,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截污型雨水口等设施,对雨水进行净化,雨水最终汇入景观水系。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