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以成为中国革命“红色源头”?(2)
时间:2019-07-16 06:3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丁玲、周扬等。他们以《北斗》《文学月报》等为阵地,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有力地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 1933年3月,成立“左翼电影小组”和“左翼音乐小组”。电影小组成员有夏衍、钱杏邨、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由夏衍任组长。当日本侵华步步紧逼之时,上海进步文化界又提出了国防文学、国防电影、国防音乐。 第十一,上海是隐蔽战线的主战场。 1927年11月,在周恩来同志主持设计下,中央特科正式建立。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安全,收集掌握情报,镇压叛徒,营救被捕同志,建立秘密电台。 促进人民运动高涨 第十二,上海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地。 上世纪30年代,在中日冲突逐步升级的背景下,上海成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1936年5月31日,来自18个省市的60余个救亡团体的代表齐集上海,召开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同时,国共两党利用上海的特殊环境,秘密接触和展开谈判。由此,上海成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重要会谈地点。 第十三,上海是新四军的后援地。 上海人民与新四军在携手战斗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种相互支持、互为依托的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人民参加新四军和根据地建设的超过2万人。当大量难民涌进租界和安全区时,上海地下党立即成立难民工作委员会,先后动员三批难民中的爱国青年到皖南参加新四军。以后,又分批输送爱国青年到苏南等地参加新四军。 此外,上海人民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援新四军。中共江苏省委还通过上海工商界上层人士的渠道,开展捐献活动,并采购印刷、印钞、军工器材及西药、医疗设备等。 第十四,上海是反内战第二条战线的主阵地。 1947年5月18日,国民党政府发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严禁10人以上的请愿、罢课、罢工和示威游行。这项条例遭到全国学生的强烈反对。次日,上海7000名学生冲破禁令,欢送沪杭区国立院校学生“挽救教育危机晋京代表联合请愿团”,并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在轰轰烈烈的反内战运动中,上海地区被捕、被伤害的学生超过200人。6月19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成立,迫于各界压力,国民党反动派陆续释放被捕学生。学生运动促进了人民运动的高涨,进而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