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实现领跑式创新?(2)
时间:2019-07-16 03:5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刘培林:我国目前还没有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与类似发展阶段甚至更高发展阶段国家的不少城市或地区相比,三个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可圈可点的。比如,集聚了在全球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吸引了数量可观的资金,形成了谱系宽广的产业体系和较强的成果转化能力,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当然,也要看到,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未来,三个科创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在多方面对全国科技创新大局产生影响:三地有可能成为全球前沿技术和前沿基础科学知识的策源地;有可能跻身全球创新网络中举足轻重的枢纽行列,进而带动全国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将在世界范围内为我国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和要素。 曹文泽:五年来,上海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策源能力;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多层次功能承载区;打造近悦远来的国际化人才集聚高地和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度供给。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新时代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在依托“四个中心”集聚和辐射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把科技创新功能叠加、渗透、融合到“四个中心”功能之中,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为实施国家创新强国战略贡献上海智慧和力量。 宋洁尘:近年来,北京紧紧围绕推动“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围绕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推进全面创新和中关村先行先试,聚集培养顶尖人才,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转化,培育高精尖产业,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6方面,滚动推进年度工作任务和项目。目前,“三城一区”的创新引擎作用凸显,2018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1/4落在中关村科学城。“三城一区”创造的GDP超过全北京市的三成。 北京科创中心建设要支撑起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科创中心,应始终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努力构筑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新高地。 3、追赶和跟跑之后 开展并跑甚至领跑式创新 光明智库:北京、上海、粤港澳三个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来,积累了哪些经验?还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 刘培林:有两条经验值得特别重视。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着力营造创新生态,顺应企业要求、借助市场专业知识对新生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精准帮扶;针对新生技术和商业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推动创新创业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失败案例实施容错机制。 二是开放创新。除了在全球知识和技术前沿进行追赶和跟跑式科创活动外,三个科创中心在一些领域已跻身全球前沿,开展并跑甚至领跑式创新。 需要破解的突出难题是,如何降低创新创业活动的确定性成本,比如房租,从而使创新创业人才将更多资源用于应对创新创业活动中不确定性方面带来的成本。 曹文泽: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经验主要有:围绕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着力提升科创中心策源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打造了一批研发与转化新型功能型平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政策。目前有9条经验被国务院批复推广;积极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科创中心建设。 目前,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创新创造的生态体系建设上下更大功夫。 宋洁尘:北京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首位,在培育和承接以跨学科、综合型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承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上超前谋划、靠前服务。始终将央地协同、部市联动作为重要突破口,围绕各类创新主体的发展诉求,主动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促转化。始终将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作为重要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为创新创造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发展环境。 近期,北京市为加速5G、人工智能等爆发性领域的创新步伐,经公开征集遴选,首批推出十大应用场景,得到相关创新主体的普遍欢迎。 4、着力营造第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光明智库: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我国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