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开展科技教育扶贫: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云南高校开展科技教育扶贫: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2)

  从此,他投身茫茫竹海,对大关筇竹的保护开发进行了26年调查研究,率领科研团队解决了天然筇竹退化危机,挽救了天然筇竹;还研究出人工栽培筇竹技术,推广种植10多万亩幼竹林。大关现拥有长成的筇竹20.83万亩,占全国筇竹总面积的59%。他先后完成了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10多个筇竹研究项目,填补了国内外筇竹研究空白。

  如何将好的筇竹资源旅游开发,使之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门路?董文渊的团队决心将筇竹研究成果,转化为大关农民的致富技术,共培训竹农7000余人次,推广筇竹低质低效林改造技术7.3万亩,使竹笋亩产量大幅提高,全县年产筇竹笋8000多吨,综合产值达2.4亿元。大关县3.16万人因此稳定脱贫、14.8万人受益。董文渊被授予2018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众多像朱有勇、董文渊一样的专家教授,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用科技成果为贫困群众推开了一扇扇致富门。去年云南各高校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种植农户等共16570余人;在农村共实施27项科技项目。

  送教到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云南会泽县待补镇年轻的乡村小学特岗教师王利平,去年6月她参加了会泽县马玲名师工作室,向资深老师学习课堂教学管理,所教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她开心地告诉记者:“在名师工作室收获太多了!我学到许多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王利平参加的名师工作室,是曲靖师范学院在会泽教育扶贫的成果。会泽县是有16万中小学生的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以来,曲靖师范学院“送教到镇”,实施“会泽县者海镇脱贫攻坚教师培训工程”,先后组织161名学院教师到会泽授课,培训了全县3617名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去年该校在会泽选拔一批教师组建3个特色工作室、7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名师带动10个当地教师,打造乡村教师培训团队。

  近几年来会泽县乡村学校教师短缺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学校一学期就缺七八个老师。2017年以来,曲靖师范学院连续派出428名四年级学生,到会泽81所初级中学(中心学校)顶岗教育实习,全县乡村学校教师阶段性短缺困难得到缓解。去年,顶岗学生赵艳灵在年均气温不到10℃的会泽大桥乡团山小学度过了5个月。她担任三年级班主任,承担三年级3门课程的教学,并兼教一到三年级的音乐课和一到六年级的兴趣活动课。面对繁重的课程安排,她没有任何抱怨。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三年级的语文名列全乡第一名,平均分超出全乡平均分10.8分。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扶贫入选教育部《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集》。校党委书记李永勤说:“通过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既锻炼了大学生,也增强了服务国家需求的信心。”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5日 01版)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