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岛遥望你(神州观览)(2)
时间:2019-04-06 08:3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汉字出现之前,人们不会记录生存的技艺和经验,虽然不乏智者,但是只能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传之后人。因为传播范围有限,那些宝贵的生活经验难以得到保存,所以祖先们一直在蛮荒中跋涉。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文字保存起来、流传下去。我们的祖先不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原地转圈儿,而是可以通过文字把华夏的文明进程像火箭发射一样,一级一级向前推进。从结绳记事到量子时代,从原始社会到卫星上天,中华民族的哪一项伟大壮举,不是以文字作为最基础的载体? 是的,朋友,我在遥望仓颉。造字史官,一个应该被后人供奉于心灵圣殿的名字。 仓颉或许没有想到,几千年以后,在有“南服荒缴”之称的边远之地海南三亚,他受到了一次隆重的礼遇。浙江海宁人士钟元棣出任崖州知府,上任后做了两件可以传之后世的事儿:一是带头捐款,重修了《崖州志》 ,为后人完成了一项极有价值的地方文化工程;二是拒绝了游方道人吴华存要在蜈支洲岛结庐而居、炼丹修身的请求,实地考察后,认为如此清幽美丽的宝岛不应为个人所有,理应造福于民。由州府筹资在岛上修建了名叫“海上涵三观”的庵堂,专门供奉仓颉。一时间,青烟缭绕、香火旺盛,海南以至全国的文人骚客登岛祭拜,咏诵之声不绝于耳。现在回头看,这位钟知州实在是不简单。他赴任的1899年秋,正是清廷将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新政迭出、烽烟四起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新旧交替之际,钟元棣能够怀着敬畏之心,克服财政上的种种困难,修地方志、建先贤祠,以彰显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高洁的人文情怀实在令人尊重。 天色将晚,太阳正缓缓下行。天边的一朵朵白云映衬着晚霞,在高远的天际舒展身姿,变幻出各种形状,忽而像狂奔的烈马,忽而像蓄势的雄狮。 我睁开双眼,收回远行的思绪。身边的朋友说,你莫不是在遥祭仓颉?我问何以见得,朋友回应,这妈祖庙的前身是海上涵三观,供奉的便是造字的仓颉。因为清廷衰败后庵堂乏人打理,日渐破败荒废,才被当地渔人改作妈祖神像。你驻足不走,神思远播,遥祭的当然是仓颉。我对朋友说,且不说崖州古城、藤桥墓群,鉴真和尚登陆点和黄道婆居住地,仅此一处,就能为三亚的文化发展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足可以光耀史册了! 朋友闻言,颔首一笑。而后,遥望远天,庄重地回应了两个字:正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奔波中的哭丧人
- 下一篇:中孟金融领域合作驶入快车道(共建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