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262个城市,该如何摆脱这个诅咒?(2)
时间:2019-07-14 16:4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70%的资源枯竭城市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累计改造2亿平方米,惠及近750万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7倍,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历史遗留的就业、社保等问题基本解决。 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开采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主导资源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0年前下降了一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0%,产业结构由一业独大逐步转向多元支撑。 根据国家规划目标,到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出路 作为全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供图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指出,过去的徐州以煤起步,从煤发电到煤焦化,再到钢铁、水泥等与煤炭相关的行业,形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同时带来了产业结构偏重、单一的状况。一城煤灰半城土,是人们对徐州过去的形象写照。 在周铁根看来,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徐州因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却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造成了沉重的包袱,导致了长远的转型之痛。痛定思痛,徐州把产业转型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支撑,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目前,徐州正在着力培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能源等八个产业规模超千亿元。顺应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趋势,徐州将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2018年徐州三次产业占比达9.4:41.6:49。 黄汉权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表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出路在于打破“四缺、一不活”。“四缺”指的是,核心技术缺乏,中高端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足以及资金缺乏。“一不活”指的是,体制机制不灵活。 黄汉权进一步指出,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是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效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要避免四个误区,一是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喜新厌旧,片面追求发展新型产业,三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四是越俎代庖替企业决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供图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越是在改革困难的时期,越是要坚持下去,回到过去靠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自然是轻车熟路,但同时过去几年改革的辛苦也可能付之东流。因此,当前应尊重和承认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阶段变化的现实,适当降低对增长的预期,在保持稳定增长、适度增长的同时,聚焦实质性的市场化改革,培养新的增长动力,力争在中速增长平台实现可持续、韧性强的发展。(张文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