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青春之歌,唱了二十年(2)
时间:2019-07-14 15:5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2000年,支教团在西吉的第二年,北京姑娘冯艾来了,当时的她是复旦大学社政学院的学生。“面试前一天,好朋友做了我一夜的思想工作,希望我能放弃,觉得太危险、太艰苦。确实,选择支教,在当时是少有人走的路,但在今天,服务西部、到基层就业已是很多人的选择。”20年间的变化令冯艾感慨。变化的,不只是乡村的外在面貌,还有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更有青年学子的价值风尚,“我们不仅仅是社会进步的受益者、参与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引领者。” 那时西海固,还没有摆脱“盲目开垦-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造成的恶性循环。女孩在家不受重视,读到高中的少之又少,剪短发、穿裙子都被视为“伤风败俗”。冯艾给自己任教班级的每一位女孩送了一条裙子,“她们很开心,并且告诉我在家偷偷试过了。我想,她们和我一样都期待夏天的到来”。 10年后,当有人问起这群年轻人给西吉带来了什么改变时,当地一位教育局局长最感慨的不是援建的校园设施,也不是电脑、奖学金和中高考成绩,他说:“最大的变化,一是女娃娃读书多了,二是娃娃们的普通话说得更好了。” 2004年夏天,8月29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六届支教队长高天第一次在西吉县三合中学挑水。“折腾了半天才把扁担放到肩膀上”,清瘦的高天在学生们的围观里跌跌撞撞地走,路还没走到一半,水只剩下了一半。跟在后面的学生硬是从高天肩膀上抢过扁担——不光是心疼老师,更是心疼水。 在高天的支教记忆中,山坳里的三合中学,停电是每周都会发生的事,晚自习时学生们点着蜡烛看书,她在讲台点着蜡烛带自习。若从山口看过来,整个教学楼烛光通明:“孩子们点着蜡烛,坐在他们父辈可能学习过的桌椅前,在烛光里延续着他们人生的希望、父辈的希望、家乡的希望。” 2008年,三合中学门口水塔建成;2009年,三合中学有路灯了,学生终于不用在雨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摸进教室、摸进宿舍;2010年,校园锅炉房建成,学生们可以方便地喝上热水,硬件设施一年年变好了。学生们的笑容更加灿烂自信,学校文艺演出时,一群女孩子穿着复旦的校名T恤,穿着来自上海的爱心牛仔裤,在黄土坡上的操场跳起街舞。 在三合中学,所有的教室都陆续改建重修,唯独一间屋子没有动。那是历届支教队员的小厨房,校长特意保留下的。小厨房的一面墙上,画着一棵树,上面印满了队员们的手掌印,五彩斑斓,就像大树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这是他们来过的证明,也是他们激励后来者的方式。 接力——爱国是青春的底色 阿卜杜米吉提·艾麦提,复旦大学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一年前,这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成为第20届研支团成员,来到西吉县将台中学,教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课。学生们亲切地称他“阿卜老师”。 一年前的阿卜正在实验室里忙着硕士课题,看到辅导员老师发来的支教团补招成员的信息,内心一下子被点燃了。“我是在西部土生土长的孩子,深深了解那片土地需要什么。”得到导师允许后,他便第一时间去报名,通过层层选拔和考核,加入了支教团。 这一年,他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努力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工作之余,和伙伴们一起家访,加深对每个学生的了解,阿卜很快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还在学校组建起两支男生足球队和一支女生足球队,当上了“孩子王”。 这些山里的孩子几乎没有接触过足球,但半年训练下来都兴趣浓厚。阿卜还发现,孩子们球技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找到了自身价值所在。班里一位男生因为成绩不好一直颇受冷落,自从加入足球队当上小队长后,把队员的训练带得有板有眼,上课也好好听讲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面对老师交代的任务也是使命必达。 “任何孩子只要找到了合适的教育引导方法,都是可以产生变化的。希望足球为他们拓展一个更有想象力的未来。”作为足球队的发起人和教练,这个意外收获让阿卜很受鼓舞,“我是一名幸运的孩子,15岁那年初中毕业,享受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离开家乡来到内地求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愿以热情和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强盛作出一份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让自我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 下一篇:上半年湖北查处违纪违法纪检监察干部1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