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大计的雄安(2)
时间:2019-07-11 11:44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介绍,两年多来,新区持续推进白洋淀上游入淀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流入白洋淀的三条河流水质都已有大幅改善。在白洋淀当地,则抓紧整治纳污坑塘和黑臭水体,强化重污染涉水企业清出整治,对淀中村启动了污水、垃圾、公厕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 邵庄子村是首批启动的70多个一体化整治村之一。从码头乘船去村里要40分钟。船开往白洋淀深处,慢慢地,“叽叽叽”“喳喳喳”“啾啾啾”,芦苇荡中各种鸟儿的叫声逐渐响亮,船一路前行,时不时就能看到乘坐着摇橹船的游客伸手到水里感受清凉。 “前几年可没这么多鸟,水也没这么好。”在淀区驾驶游船的姚志申说得很坦率,“我们自己都不用淀里的水。” 其实,白洋淀每个村都建过污水处理站,但由于技术和观念等原因,污水处理站并不能正常使用,有些村甚至还有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排进入白洋淀。2019年3月份,安新县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项目正式招标,北京排水集团中标了一标段的28个村。 一进邵庄子村,记者就看到靠着水面的村头有三个四五米高的巨桶。 “因为项目启动时间太紧,目前采用的是应急处理方案,这些收集桶将来都要埋到地下。”邵庄子村综合系统治理工作负责人、雄安北排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特告诉记者,他们挨家挨户走访全村,摸底村民的居住情况、旅游高峰期来客情况,并且对直排入淀的村民作了统计,“这个村一共1100人,是旅游村,平时生活用水是50吨到60吨,旅游高峰期一天会多出三四百游客,污水总量可能会达到80吨,所以我们在这里设置了日处理量为80吨的处理站”。 虽说是应急方案,但也分预处理、深化处理和后端膜处理三个步骤来处理污水,最后一道环节是生态池,因地制宜地使用了白洋淀常见的水葱、菖蒲、金鱼藻等水生植物来净化。出水池里,几尾小锦鲤正在欢快地游动。“它们对水质比较敏感。”张特解释说,当初中标的要求是,处理后的水质要达到河北农村生活污水一级A排放标准。 “看,这分别是污水、初次净化的水和净化完成的水。”张特端起了三个水杯,从灰色到淡黄到透明无色,变化一目了然。 为了70多个村的一泓清水,政府每年投入2亿元采购服务。北京排水集团中标的这20多个村,一年服务费就是6000万元。 在处理污水垃圾的同时,淀区还清理了养殖的9万吨鱼,也不再允许大规模饲养鸭子,著名的白洋淀柴锅鱼和咸鸭蛋今后恐怕越来越稀有。但是村民们算得过来这笔账:水质好了,游客多了,收入也就多了。 “2018年,白洋淀淀区主要污染物总磷、氨氮浓度同比下降35.16%、45.45%,改善效果明显。”吴海梅用数据总结了这两年的成果。按照规划,今后清澈的白洋淀湖水会随着新开挖的渠道,蜿蜒流入雄安新区的中心地带,成为新区生生不息的蓝色血脉,拥抱城市,滋润大地。 资源丰富的雄安 “以后到雄安去看病吧!”谈起雄安逐步改善的医疗条件,一位来自北京的记者作出了这样的判断。 北京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在全国数一数二,但105公里之外的雄安正在分享首都的公共服务资源。而且,这还仅仅只是两年的建设成果。 容城县人民医院是一所二甲医院,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口帮扶。宣武医院的心内科、心外科、神经科全国闻名,为进一步促进容城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以容城县人民医院的帮扶需求为抓手,宣武医院派出了心内科专家许骥、神经外科主任洪韬、神经内科主任楚长彪、骨外科主任鲁世宝,每周奔赴容城,做手术、出门诊。 “在北京挂我的号很可能挂不上,但在容城就比较容易。”许骥发现容城县人民医院的软硬件条件也远超预期,“有血管内超声、血管储备分数检测,足以保证我在这里开展手术。” 专家们要在容城挂职三年,他们一边主刀治病救人,一边带团队培养人才。“与容城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开展业务探讨,定期组织他们去宣武医院接受培训。”许骥相信,再过几年,容城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将会有很大提升。 雄安的孩子们也赶上了好时候——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校区正式招生,不仅有朝阳实验小学本校的校长、老师在这里授课、教学互动,容城的孩子们也可以像本校的孩子一样,去北京参加活动。半年多时间里,全校1000多名学生轮流去了北京,到梅兰芳剧院看演出、到大使馆参加音乐交流,原本不太大方的孩子们变得开朗自信,见到陌生人都会笑着打招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