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淡季文艺片扎堆上映 属于文艺片的春天将至(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市场淡季文艺片扎堆上映 属于文艺片的春天将至(2)

  以这个概念作为出发点,成立三年的“大象点映”正在探索,为纪录片和文艺片寻找市场。“在今天这个时代,即便你小众到1%,只要你能找到100个1%,那你则拥有了100%,你就有机会突出重围,让小众变成大众。”大象点映创始人吴飞跃如是认为。

  商业化是好趋向,但不必过高期待

  同样在今年3月上映的《惊奇队长》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评分和口碑都不如《地久天长》,但在票房体量上却把它远远甩在身后。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市场鸿沟仍然巨大。

  2017年,《冈仁波齐》创造了1亿元票房和《二十二》收获下1.7亿元票房,成了文艺电影的奇迹。奇迹总是极少数,在市场折戟的文艺片却是大多数。以2014年为例,台湾金马奖六项大奖加持的《推拿》只拿到了1351万元票房,历时四年、制作费用超过7000 万元的“大文艺片”《黄金时代》最终票房不过5000万元。

  《村戏》导演郑大圣用“一片一命”来形容本土文艺片的市场命运。在他看来,文艺片走商业院线,是好趋向,但不必抱以过高期待。“我们只能‘事后诸葛亮’地分析文艺片在票房上的成或不成,却很难提前作出判断。”

  当然,即使更强调艺术价值的文艺片创作者,也会希望谋求更多商业价值。

  事实上,这正是文艺片商业化最尴尬的地方所在。创作者和投资方都希望能够和市场走得更近,希望能够攫取更多商业利润,但是文艺片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必须为了艺术性牺牲一部分商业性,以至于其注定无法像很多商业片一样打全民市场。

  影评人韩浩月给出的建议是,“ 毕竟现在电影产量很大,观众可选择余地很多,文艺片导演要把自身与作品放置于整个市场环境中进行衡量与评价,如此才能把握好创作轨迹,既能满足自己的文艺理想,也能从市场回报中得到具有积极意义的鼓励。”

  如何“衡量与评价”,迄今没有规律可遵循。文艺体质的影片,要更好地下沉到中国主力观众的视线中,依然需要不少时间。这不仅仅是一味强调影片质量可以达到的目标,还需要更为优化的战略部署。

  就如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所言:“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科技化、工业化、大众化的艺术,而大众化的观众从来都偏爱热闹胜过冷峻、故事性胜于作者性。过去、现在、未来始终如此,这就是电影的本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找到全面支持文艺片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目前而言,选择长线放映是文艺片相对稳妥的发行模式。2016年10月成立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如今已扩张至全国1815家影院。发起单位之一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说,“一方面希望观众要给国产艺术电影成长空间和时间的忍耐性。另一方面创作者一定要去做打动人心、给人温暖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