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黄河治理三大新变化(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聚焦黄河治理三大新变化(2)

  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所在的陕北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当地的一句顺口溜道尽曾经的生态脆弱。

  经过多年的治理,如今的榆林已是满目青翠,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3%,陕北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

  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科技处副处长王富贵说:“通过70年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3万平方千米,林草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10%-30%。曾经黄色的‘几’字湾,已现勃勃生机,这一片绿色正在黄河两岸不断延伸。”

  分布在黄河内蒙古段两岸的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是黄河“几”字湾沿岸的“大沙盆”。如今,这里也在上演着由黄变绿的生态奇迹。

  库布其沙漠南缘的内蒙古达拉特旗官井村,在上世纪80年代时,只剩下一棵柳树。如今经过治理,全村绿林环绕,一棵树变成19万亩树林……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率已达25%,实现“绿肥黄瘦”的转变。其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已写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

  水土保持措施使“几”字湾变绿,但绿色中也潜藏着危险。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良说,水土保持措施只在一定量级降雨下起作用,一旦发生超量级降雨,淤地坝可能被冲垮,之前积蓄的泥沙将被全部冲走,水土流失反而会加大,出现泥沙“零存整取”的风险。

  1998年7月,特大暴雨冲垮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柳沟流域内的水土保持淤地坝,形成含沙量达1350公斤每立方米的洪水,高含沙量的洪水流入黄河,形成一座巨型沙坝将黄河拦腰截断。

  “黄河两岸的生态治理永远在路上,生态恢复更需久久为功。”王富贵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复杂难治,入黄泥沙淤积始终是治黄的一大难题。

  驯服大冰河

  1951年3月中旬,春风拂过北方大地,冰冻的黄河开始“苏醒”。

  此时,地处高纬度的内蒙古河段还有较厚的冰层,上游流凌在河道内遇阻,在河套地区塔尔湾形成巨型冰坝,随时有漫溢决口的危险。

  在大堤上指挥防凌的米仓县(今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副县长蔡子萍,眼见水位居高不下,十分着急。有人提议说:“如果能有飞机把冰坝炸塌就好了。”

  蔡子萍立刻将提议逐级向上报告。电话很快打到北京,中央领导闻讯,立即派出空军轰炸机飞临塔尔湾上空,炸开冰坝,解除险情。从此之后,黄河防凌中开始使用飞机炸冰除险。

  黄河凌汛是由于下游纬度高于上游,封开河不同步,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多发生在宁蒙段和山东段,其中宁蒙段凌情最为严重。

  据历史记载,1855年至1955年的100年间,黄河山东段有29年发生凌汛决溢,决口近百处。黄河内蒙古段平均每年卡冰结坝20处左右,几乎年年发生不同程度的凌汛灾害。

  “人民治黄70多年来,与凌汛的斗争从未停止。”黄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副局长魏向阳说,2000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2014年海勃湾水利枢纽开始调节控制后,上游的凌汛威胁得到部分缓解。

  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总库容600亿立方米,在汛期有效地发挥了“蓄水池”“调节器”的作用。黄河干支流水库的修建和联合调度,为汛期安澜提供坚强保障。2000年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辅之以三门峡、陆浑、故县、河口村等水库,可使花园口千年一遇洪峰由4230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22600立方米每秒。

  水库调度与河道工程、科学监控等措施多管齐下,不仅有效防御了凌汛,还保证了桃汛和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书写了大江大河治理的宝贵经验。

  内蒙古五原县天吉泰村,是一个位于黄河边的小村子,曾经频受黄河水害威胁。

  78岁的村民付二生,经历了两次洪水冲毁家园。“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我20多岁时,在家听到‘轰隆隆’的水声,啥也来不及收拾就往外跑。”付二生说,那次大水把村子冲走一大半,村民们在高地上重新盖了房屋,还在河边垒起大堤。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洪水,冲垮大堤,淹没村庄,村民们不得不再次搬家。

  “已经习惯了黄河涨水,水涨了,我们就赶着牲畜到‘圪旦’上,等水降了再回来。”付二生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