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败?还是新生?中国小镇面临巨大挑战(2)
时间:2019-07-05 07:5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小镇是龙头,是引擎。产业融合、兴镇带乡,小镇凭借产业结构、交通网络、公共服务体系、资源要素聚集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充分释放对乡村的吸纳力和辐射力。同时,就近城市化、就地城市化,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自然取向。当年江西宜春的新村镇建设,就是中西部就近城镇化的有益探索:以集镇为中心、公共服务向镇周边乡村延伸、在集镇1公里范围内形成“镇村联动”。它避免了农民“被上楼”,也方便了农民回乡创业,享受城镇公共服务。还有华西村、西辛庄那些“明星村”,正是在追赶城市、看齐城市和超越城市的进程中,铺展出一条条富有乡村特色的就地城市化道路。 深耕特色小镇,培育成长新生态 浙江一马当先,特色小镇异军突起。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各地政府高调跟进,千企千镇携手共进,路线图时间表也日渐明晰。孰料欲速不达。在几番敲锣打鼓推波助澜中,人们蓦然警醒,多地特色小镇崛起之路已经走偏。一拥而上,盲目跟风,争相戴帽,拔苗助长,房地产化、政绩工程化现象愈演愈烈,最终跌入了“小镇发展陷阱”:空心化,同质化,泡沫化。特色小镇往何处去? 其取向自应不拘一格。 浙江省特色小镇有其独特的块状经济的产业基础,其他地方很难复制。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非镇非区创新创业平台,也难以让外人参透其中奥妙。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概念混淆,也有意无意中酿成误导。“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浙江的创新不可照搬照套,复制粘贴。建制城镇,特色小镇,乡村集镇,其特点,其路径,其取向,各各不同,应有清醒的抉择。 其成长还当行稳致远。 产业化、特色化、生态化,当是小镇发展的正途。产业要有根。浙江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到工业区、开发区、高新区,形成许多块状经济体和区域产业群,其内核已显特色小镇之端倪。特色要有品。在差异定位、产业细分、错位互补发展中凸显独特核心元素和独特格调气韵。生态要有群。群是产业集群,是区域网络,是共生体系。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共建共享,产业与文化、旅游、社区功能混合叠加,这是特色小镇的新型空间,也是特色小镇的独有魅力。 其空间还须努力开拓。 回望沿海地区星罗棋布的专业小镇,书写出一页页市场经济先行者的发展传奇,推涌出珠三角、长三角土地上图画般的创新场景。如今已到转型升级时刻,它们正汲取特色小镇的启示,顺应城镇演化的规律,跟进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产城一体、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文化引领和生态优先的理念践行中,开创更为美妙的小镇愿景。 瞻望特色小镇的实践走向,资源主导型、交通枢纽型、专业市场型、旅游休闲型、文化创意型、边贸口岸型、异地养老型等特色纷呈,支点应转向市场。从理念创新,到路径创新,再到形态创新,特色小镇可以走得更远。 美国学者杰克·舒尔茨曾对美国三次人口迁移的潮流有精到的分析:第一次从小城镇和农村到城市;第二次从城市到郊区;第三次从郊区到繁荣的农业小镇(乡村都市)。“小城镇成功的土壤就和围绕着美国中心地带的土壤一样肥沃。”从世界范围看,特色小镇依然有其光明的前途。 凝望当下的城市化中国,小镇的新生举目可见,小镇的分化日趋激烈,小镇的衰落也不容回避。 我们不能轻忽小镇的发展逻辑。资源是小镇的基石,产业是小镇的支撑,人口是小镇的活力。小镇的发展逻辑,就源于小镇资源的整合、产业的成长、人口的流动。 我们不能株守既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如何突破壁垒森严的城市等级管理,跨越因资源配置权力与行政级别挂钩导致的巨大发展鸿沟?这是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课题。 我们也不能抱持单一的经济增长视角。小镇是一个社会。尤其在远离中心城区的乡村腹地,在缺乏特色优势的贫困地区,大量的小镇还要拓展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活的各项功能,担当起乡村地域服务中心的角色,从而彰显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小镇不死,它将生生不息,永续时代传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