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运行状况调查(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运行状况调查(2)

  4月24日上午,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上诉人浙江华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广州市联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一案。法庭通过电子化、可视化手段扩展信息维度,引导诉讼参加人将文字信息、平面图案转换为图表信息、立体结构,帮助法官快速直观地理解技术方案、全面梳理法律关系。

  通过庭前技术专家会议、技术调查官、专家证人、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快确定技术事实

  专利案件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如何对涉案技术事实进行认定,成为此类案件审理的关键。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在案件审理中积极探索运用技术调查官制度,充分发挥技术调查官对有效查明技术事实、提高知识产权审判质量效率的积极作用。

  4月25日上午,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上诉人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与被上诉人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影音汇(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两案。此次庭审将两起涉激光电视的侵害专利权纠纷案件合并审理,两案涉案专利较为复杂,涉及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庭引入技术调查官协助查明事实,充分发挥技术调查官技术专长,增强了案件审理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我们在‘第一槌’案件中就使用了技术调查官和专家证人两种方式。”朱理告诉记者,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采用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对于技术事实复杂且有争议的,尝试通过庭前召开技术专家会议,让技术调查官尽早参与案件以及引入专家证人、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快确定技术事实,为案件裁判打好事实基础。

  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诉讼制度改革等重大创新,为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了机制保障

  4月6日,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当事人送达“第一槌”案件二审判决书。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经当事人同意,知识产权法庭可以通过电子诉讼平台、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以及传真、电子邮件等电子方式送达诉讼文件、证据材料及裁判文书等。这一规定突破了民事诉讼法关于电子送达原则上不适用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等裁判文书的规定。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成为除互联网法院以外,第一个可以采取电子方式送达裁判文书的法庭。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在审判管理制度、诉讼制度上的系列重大改革创新,为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了机制保障。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的法官从各地法院优选而来,如何减少指定分案等人为因素的干扰?

  “知识产权庭的智能分案系统,实现案件自动、随机分配给适合审理的法官。对于法律关系复杂、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案件,实行二次随机分案。”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法官焦彦告诉记者,实时显示案件数量,既能够保证涉及同一专利的案件分配给同一法官或者合议庭,解决专利侵权民事案件和行政无效案件的对接问题,又保障了法官工作量的均衡。此外,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探索实施纸质卷宗智能管理,跟踪定位纸质卷宗,通过RFID智能查询定位及盘点,可以实时了解卷宗在哪里,数量对不对,是否非法越界等。

  “我们还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同一当事人、同一专利号等为信号,实现同类案件的识别与分配;施行类案检索机制;与在先案例不一致或者形成新的裁判规则的案件,由法官会议讨论;建立本庭裁判文书数据库,在每个裁判文书前均列出简表,将裁判文书关键信息简明扼要地显示出来,特别是列出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便于当事人和法官快速了解裁判结果和法律理由。”最高法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廖继博说。

  本报北京7月3日讯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