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医改风雨兼程 走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之路(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70年医改风雨兼程 走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之路(3)

  山东青岛推进心电、影像等远程诊断中心建设,建成23家远程会诊中心、6家远程医疗影像中心,联通了538家医疗机构,将区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检验中心的服务共享给基层机构,破解基层能力不足难题。

  ……

  “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医疗资源的科学分配难题。真正发挥出大医院解决疑难杂症,基层卫生院解决常见病、慢性病的就诊需要,避免求医问药需求的过度集中,浪费优质的医疗资源。”邓勇说。

  陈育德认为,分级诊疗意在将急病、慢病分开,鼓励一般常见病在基层解决。但做好分级诊疗,还需要医院、医保支付方以及患者自身的多方合作和共识,甚至包括基本药物的供应。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运用,更为分级诊疗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年前,国办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的印发,意味着分级诊疗制度正式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开启新阶段。

  在“互联网+医疗”的助力下,老百姓的就医行为发生了深刻改变:偏远山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大城市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只用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从挂号缴费、信息查询到在线支付全过程;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医疗点,4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预约诊疗、检验检测结果查询等线上服务。

  远程医疗、在线会诊……“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承诺,在医疗领域得到兑现。

  取消加成打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突破口

  1954年,在新中国卫生史上的分量举足轻重。

  这一年,国家允许医院药品加成的政策正式出台。按照制度设想,医院可按批发价采购药品、按零售价销售给患者,以批零差价收入弥补政府投入不足。

  在这一政策鼓励下,医疗机构迎来大发展期。

  陈育德告诉记者,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作为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的权宜之计,药品加成对保障医疗机构正常的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以药补医”逐步演化成一种逐利机制,大处方、大输液、滥用抗菌素等问题日益严重,推高了医疗费用。

  “进了医院别想跑,一百两百算最少;若是你往床上倒,钞票越看越嫌少;五千完事运气好,一万出院事还小。”这样的调侃成为“看病贵”的一个缩影。

  业内专家指出,药品价格虚高、医用耗材贵、检查检验多,是造成“看病贵”的重要原因。而降药价是缓解“看病贵”的首选。

  国家降低药品虚高价格的探索,始于1996年8月下发的《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2000年是我国药品价格深入整顿的一年。《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药品价格监测办法》等先后出台。

  此后国家不断推出药品降价政策,但虚高问题导致的“看病贵”一直未有效解决。

  2009年,新医改大幕拉开,取消药品加成被作为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突破口。此后,围绕破除以药补医的各项配套措施随即出台。

  201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以省区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方向,实行一个平台、上下联动、公开透明、分类采购,采取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全程监控等措施,加强药品采购全过程综合监管。

  一年后,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破除以药补医,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实施医疗、医保和医药三者联动。

  随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核心仍是破除“以药补医”的机制。

  破除“以药补医”之旅在北京最先破冰。

  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3600多家医疗机构围绕“医药分开、规范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实施药品阳光采购”三方面进行改革。

  从这一年起,北京彻底告别以药补医,实现补偿机制的“大换血”。

  当年7月1日,全国药品零加成正式实施,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从那时起,多项改革成果开始惠及全体老百姓。

  2017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进一步降低,已由深化医改前的40.4%降到30%以下;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

  陈育德从原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提要》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中摘录的几个数据更有说服力。

  2009年人口数为13.3474亿,医疗机构就诊人次为54.88亿,入院人数为1.3256亿;

  2018年人口数为13.9538亿,医疗机构就诊人次为83.08亿,入院人数为2.5453亿。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