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医改风雨兼程 走出中国特色卫健事业发展之路(2)
时间:2019-07-03 06:0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认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后,有利于发挥医保对医改的基础性作用,为三医联动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家部委名称中,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健康的高度关注和责任担当可见一斑。 在制度指引下,医改结出累累硕果,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9年的520元;医保药品目录新增药品339个,增幅约15%;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扩至21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达到16230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已经建立,覆盖率达98%,惠及超过13亿人。 世界银行、世卫组织等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在2017年7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医改调研报告评价称,“人民健康水平总体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用较少投入取得较高健康绩效”。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岳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全民医保是党的十八以来,医改领域取得的最大成绩。尽管目前全民医保的水平城乡还不均等,但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用最短时间,实现了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给出了医改难题的“中国解法”。 分级诊疗 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之试金石 “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 “看病像打仗,挂号像春运。” 这些民间流传的顺口溜,真切地反映了近年来群众“看病难”的窘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同样遭遇过“看病难”。“小病拖、大病磨、请不到医生请巫婆”现象较为常见。 在当时,中央先后进行多次制度探索,毛泽东同志也曾先后作出多次重要指示——发展中医,让农民抓得起中药;派城市的医生组成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 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看病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变化始于1965年。“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6月26日,毛泽东同志指示,要有一大批农村养得起的医生在农村给农民看病。 一场以“赤脚医生”为重要内容的大变革开始。 至上世纪70年代末,这项变革成果已十分可喜,“赤脚医生”人数超过130万人,成功解决了农村地区“看病难”问题。 与那个时代不同,当下的“看病难”早已不是缺医少药造成的,更多是因为我国优质资源较为匮乏,地区及城乡分布不均。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医药卫生法学副教授邓勇看来,今天的“看病难”折射出的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痛点。 如何啃下“看病难”这块硬骨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再次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某种意义上说,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今年3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说。 马晓伟认为,破解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看病难”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采取分级诊疗制度。 其实,早在4年前,我国就分级诊疗制度已出台专门规定,即《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此后,作为分级诊疗的相关配套措施相继面世。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被业界认为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序推进: 积极推动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均参与医联体建设; 全面推开远程医疗服务,逐步形成重点覆盖国家级贫困县和边远地区“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县域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诊疗能力不断强化,全国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内。 浙江瑞安以医共体建设重构分级诊疗格局、以医保医药改革重构医疗利益格局、以智慧医疗手段重构就医就诊格局,促使“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瑞安给出的成绩是:2018年,基层就诊率73.9%,比2017年提高7.4个百分点;县域就诊率86.6%,提高8个百分点,群众就医满意度达95.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