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逝去的伴侣现在是一颗钻石(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医疗中心 >

我逝去的伴侣现在是一颗钻石(2)

  德国殡葬业联合会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奥利弗·威特曼认为,应对丧葬文化的变化并不是放松德国的“墓葬义务”。奥利弗说:“情况其实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哀悼活动总还是需要一个地点。我们必须对德国的墓园进行更贴合如今丧葬风俗的现代化改造。”联合会因此采取了与时俱进的措施,开启网站“墓地2030”收集民意。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各抒己见,说说墓地对他们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意见将激发进一步的讨论。

  一些墓地已经开辟出了供动植物栖息的生物圈,不太需要照管的共用墓地——“墓地WG(合租房)”,以及跨文化墓葬区。对那些亲属不在本地的死者,墓地还配有供吊唁亲属静心思念亲人的私密区域。这些被称作“哀悼站”的区域,实际上是5米乘9米的四座水泥墙围成的一个露天隔间。吊唁者可以用粉笔或炭笔在这堵墙上写下对死者的哀悼之言。下雨之后,这些文字消失不见,象征这一切的易逝流转。

  对伊丽莎白来说,替代墓葬唯一合法的方式是树葬。骨灰装在一个可以生物降解的骨灰盒里下葬,或者直接埋在树根下。可惜的是伊丽莎白家附近并没有可供树葬的树林。“对我来说,纪念钻石是最雅致的一种形式。有它在我身边,我的先生就一直陪伴着我,而不是埋在别的什么地方。”伊丽莎白相信,成为这颗钻石绝对也是他先生想要的安葬方式,因为他生前总是收集各种宝石,并在每个特殊的日子里送给伊丽莎白一颗。

  现在,施密特先生自己变成了伊丽莎白最珍贵的一颗钻石。她可以从7种不同的形状中选择要把这颗钻石打磨成什么样子。Algordanza的总经理瑞普卡说,最受欢迎的是明亮型切割和心形切割。不过,伊丽莎白并不喜欢这些形状:“我不希望我的先生被切割成什么形状,他就保持本来的样子——一颗原钻就好:稳固,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

  钻石做好之后,伊丽莎白就要和女儿一起去瑞士提取。带“他”回家以后,她们要做上一桌好吃的,然后把装有钻石的盒子安放在他生前常常凭窗沉思的地方,他最喜欢的那扇窗前。

  (原文翻译:流光可惜)

  (感谢“新华二代在德国”微信公号和“公益翻译使者”)

  【点评】

  死亡,一直是人类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妥善处置亲人和自己最终的宿命,个中考量,不仅牵涉纷繁的社会因素,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拨动生者的神经。在德国国内,民间丧葬习俗因地域不同差别甚大:在原东德地区,火葬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而在天主教文化盛行的南德,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接受火葬。今天,德国依然有30%左右的亡者选择了棺葬。

  自1934年起,德国《火葬法》就严格规定了所谓的“墓葬义务”,即无论棺木还是骨灰盒,最终都必须埋在指定地点。这条律法源于两百年前的普鲁士。由于聚居区的人口密度增大,传统的教堂墓地不仅无法满足需求,还会助长传染病泛滥。因此,1806年的普鲁士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人死后必须下葬。这条法律的效力一直延续到今天。两百年前,“墓葬义务”或许代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而现如今,它却渐渐变成了“老古董”。

  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骨灰钻石”的买卖自然招来了针锋相对的评议。支持者认为传统必须改变,因为在全球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的双重进程中,传统墓葬形式不仅侵占大片土地,而且还可能会污染环境;同时,全球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半径和迁徙率,照管亡者墓地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譬如在德国,三分之一的家庭已经负债,传统墓葬带来的后续支出无疑会给国民经济造成负担。

  “骨灰钻石”的反对者提出了来自社会层面和道德宗教层面的理由。国际殡葬协会和德国殡葬业联合会都强调:火葬留下骨灰是不能被分割的。即便可以把骨灰做成钻石,高昂的价格也会给亲属带来经济负担。遇到家族成员众多的情况,骨灰分割做成的钻石如果无法满足所有亲属的需求,还可能引发家族矛盾。此外一些德国宗教人士还强调: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存在。他们十分质疑将“骨灰钻石”作为回忆的载体、实际是将逝者私有化的合理性——如果逝者的后人陷入财务危机,他们会不会卖掉钻石?会不会引发伦理道德危机?文/流光可惜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