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大棚里的全国“菜篮子”(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山东寿光:大棚里的全国“菜篮子”(2)

  “目前园区已有约3000亩大棚开始种植,全部建成后将直接带动12000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农民们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和合作社入股分红,还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山东寿光鲁盛农业集团董事长李胜介绍的正是由该集团在国家级贫困县江西省于都县建设的蔬菜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园,这座现代化园区给周边的农民带来了多重红利。

  近年来,在寿光本土领军农业企业的带动下,寿光的蔬菜种植技术和模式正加速推向全国各地,目前已建成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农业园区共200余处。

  30年来,寿光人在抓好自身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把寿光蔬菜的技术、人才、标准、问题解决方案推向全国,带动全国农民增收致富。如今,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国30个省区市建设农业园区或指导蔬菜生产。

  然而,由于企业技术和个人经验不同,推广过程中曾造成一定的质量差异问题。不过,2018年7月,伴随着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地寿光,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不到一年时间,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依托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优势、成功经验和创新潜力,不仅拟定了日光温室番茄、黄瓜的全产业链标准,还在全市新建的18个重点园区率先推行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标准化管理,打造标准推广应用样板。

  走进18个园区之一的田柳镇示范园区,先进的设施装备让人眼前一亮:大型水肥一体机、多功能植保机、智能温控等通过物联网实现智能化管理,每亩蔬菜每年可以节省60多个人工,节水超过40%,提高肥料利用率达50%,使每个大棚、每个园区都成为“绿色车间”“绿色工厂”。这些示范园区为加快蔬菜质量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板。

  站在新的起点上,寿光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全国定位,以生产标准化、农业园区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不断赋予“寿光模式”新的时代内涵,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寿光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4日 01版)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