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中国 “洋先生”掀起思想潮(2)(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杜威与中国 “洋先生”掀起思想潮(2)(2)

  北大校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曾于1912年赴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1917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回国。担任北大校长及教育部长时,他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推广杜威思想,注意用杜威“生活教育”理论,去观察和分析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以历史教学为例,他指出教学应当以学生生活需要为主体,以平民生活为中心,注重历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并以解决当前问题为要旨。他提倡注重自动、自治与训育,形成良好的民主素养,使个人健全活泼,并提倡个性教育,这些都与杜威的哲学理念一脉相承。

  与胡适同龄的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学市政半年后转学至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等人。1917年秋回国,开始了他教育和改革实践的生涯。陶行知继承了杜威的教育理论。他强调教育对于社会改造的作用,说“改造了人便是改造了社会”。他认为国家兴亡系于教育,若能普及教育便能影响祖国变革趋向,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他们都重视教育与生活间的有机统一。他继承了杜威“教育存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深化和延续”、“教育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观点,主张“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即是生活”,倡导民众于生活中寻找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提升自我。

  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国民教育水平落后,列强外来侵略和内战不断。如何开启民智,促进人们爱国觉醒,推动社会变革成为时代的呼唤。陶行知认为对3亿农民普及教育至关重要,1922年,在晓庄师范学校的实践基础上,陶行知结合中国农村实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将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直接倒了个儿。他提倡的生活教育是一种在社会中、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社会有多大,生活有多广,教育就有多少。他倡导青年应该投身于社会,将教育场所扩大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将人类的生活场所变成人类受教育场所,在社会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格,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看到中国“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创造性,在杜威“从做中学”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做合一”:“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要根据做的法子”,强调了知行合一,更突出了教学做的有机统一,比杜威“从做中学”的理念更进一步。他的教育理论可以说是杜威思想在中国实践中的创造和发展。正如费正清评价说:“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20世纪20年代,借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和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感召,中国教育改革进入风起云涌的时代。杜威的这批中国学生,在中国大力推动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大众教育、普及教育,开创了教育实验的先河,推动了新学制改革。他们将杜威思想引入到教育实验、教育政策的制定、课程教材改革与社会改造中,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受到了批判,他的中国学生们也纷纷受到影响,此后对杜威思想的研究一度陷入沉寂。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知识界开始了对杜威思想的重新反思和评价。时至今日,人们对杜威思想的现实价值、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及他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又重新给予了肯定,对他的研究也成为当下知识界的一大热点。值此杜威来华一百周年纪念之际,我们在这里讨论杜威、再次认识杜威,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思我们自己,反思当下的教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杜威生平大事年表

  1859年 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

  1879年 毕业于佛蒙特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1884年 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84年-1904年 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

  1896年-1903年 创办实验学校,实践其教育理论。

  1904年-1930年 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

  1916年 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

  1919年 出版《哲学的改造》。

  1919年-1921年 到中国讲学,行程遍及11省。

  1924年-1929年 到土耳其、墨西哥、苏联等地研究教育状况。

  1939年 出版《自由与文化》。

  1952年 因病去世,终年93岁。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