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中国 “洋先生”掀起思想潮(2)
时间:2019-04-06 05:11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两年多时间里,胡适从各方协调安排杜威的行程,并陪同他在北京、太原、济南和天津等地讲演,担当翻译。陶行知、郭秉文、刘伯明等杜威的其他弟子也参与其中。对杜威这些艰深的哲学和教育思想,胡适生动地进行了中国式传达。在他和陶行知的帮助下,讲演内容发表在《晨报》《新潮》等报纸杂志上,其中《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教育哲学》《思想之派别》《现代的三个哲学家》和《伦理讲演纪略》被汇编成《杜威五大讲演》一书,由北京晨报社出版,自1920年6月出版至1921年8月杜威离华前的一年时间内,重印了13次,每次印刷达万册,此后又多次印刷。杜威在当时中国产生的轰动效应,可见一斑。 可以说,杜威是五四时期受到中国知识界一致欢迎的思想家。陈独秀、孙中山、蔡元培、梁启超、胡适、陶行知、冯友兰等等,无不受其影响并给予较高评价。梁启超把他与千年前印度的鸠摩罗什相提并论,认为他在中国学术界掀起了重大革命,并表示“中国人宜以杜威哲学为底,造出一派新的哲学来。”瞿秋白认为:“中国的宗法社会……要求一种新的宇宙观、新的人生观,才能适应中国所处的新环境;实验主义的哲学刚刚能用他的积极方面来满足这种需要。”就连孙中山总结革命教训,为了否定中国古人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思想,佐证强化他的“知难行易说”,还专程去拜访杜威求以质证之,得到杜威的同样看法而信心大增。杜威的中国之行影响深远,大大超过了当初预期,以至胡适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甚至还断言:“在最近的将来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个西洋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以比杜威先生还大的。” 2 对中国问题的关注 美好的期望和善意的批评 杜威一直对中国政治和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时刻关注中国的问题与时局命运,包括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用他女儿的话说,中国是杜威仅次于美国最爱的国家。杜威前后留下了几十万字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包括时论、论文、游记、来信答复、解密报告、家信和演讲等各种形式。他描述了当时中国发生的各种现象,除了评论和对策建议外,也包含着他对一些中国人与现象的批评。他的批评是善意的,是基于希望中国繁荣发展的美好期望。 他一踏进这块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便爆发了五四运动。对国际时势的关注和此前对东方的无知,使他对这块土地充满了好奇。有人说他既是一名访客和旁观者,又是观察家,既是老师,又是有学问的学习者。1919年6月1日,他在给子女的家信中说道:“我们正好看到几百名女学生从美国教会学校出发去求见大总统,要求他释放那些因在街上演讲而入狱的男学生。要说我们在中国的日子过得既兴奋又多彩,的确是相当公平,我们正在目击一个国家的诞生,但通常一个新国家的诞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五四运动席卷了全中国,从北京到上海乃至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纷纷给予支持。最终,中国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杜威说:“你无法想象未签署《巴黎和约》对中国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这可说是属于公众舆论的胜利,也可说归功于这些男女学生的推动,当中国能独力做到这类的事情时,美国实在应该感到羞愧。”在《中国人的国家情感》一文中,他告诉西方人:五四运动是“中国国家感情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此前的十年里,西方数次宣称“中国正在觉醒”,杜威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是,当他看到高师工科部的学生动手建造三幢校舍,工科部受到鼓舞想办艺徒学校,来为工厂提供好的工人,而棉业行会非常热切和学校合作时,他敏锐地感受到,这是“商人和行会第一次真正受到鼓舞起来改进实业方法”,“这是一次真正的觉醒,并且是和学生一道”。在1919年7月4日的信件中,他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有趣、在学识上获益最丰”的一次旅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时代激流中的“布道者”
- 下一篇:杜威与中国 “洋先生”掀起思想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