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冷板凳”热起来(2)
时间:2019-06-28 10:0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比如古籍保护在立法层面有缺失,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公共图书馆法》对古籍也不具备适用性,古籍保护在经费投入方面缺少有力保障。再如很多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申报完后保护的具体措施没跟上,研究利用做得不够。社会力量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进来。 除了纸质古籍以外,中国还存在大量的石刻文献,像碑铭、摩崖、墓志等,在田野中遭受着大自然的酸雨、风化等侵蚀,如安徽天柱山三祖寺旁“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刻满了自唐代以来1200余年间的摩崖石刻,据说有四五百块,其中不乏王安石、李师中、苏东坡、黄庭坚等名家大家的刻记。建议古籍保护中心搞一个专项,通过传拓、拍照等方法,把它记载下来,列入古籍保护的范围。 现在普遍重本体保护、轻挖掘整理,对古籍融入当代生活、造福民众还没有破题。古籍文献中可供挖掘的内容十分丰富,现在的制造业、旅游业、文化事业甚至外交国防事务,都可以从典籍中寻根溯源,回到古籍寻找答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很多旅游点都是从典籍中挖掘出来的。例如西安永兴坊,通过挖掘古籍文献,将文献记载中的各种陕西小吃汇聚一地,在占地不足1公顷的地方创造了商业奇迹,成为餐饮市场上的范例式旅游点。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包括阿里巴巴、抖音等,都看到了新形态下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始瞄准传统文化领域。善于借助市场主体,将古籍导入市场,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才能传承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当平遥遇上巴黎,贾樟柯打了三张牌
- 下一篇:“网红”图书,无用多于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