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带量采购降药价 有的药价从300多元降到10多元(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药品带量采购降药价 有的药价从300多元降到10多元(2)

  据悉,上海药监部门负责建立严格的中选药品质量监管机制,密切跟踪中选药品质量,加大抽检力度,将中选品种全部列入2019年度抽检计划,按照质量标准及溶出曲线等一致性评价数据,做到全品种、全覆盖抽检,并采用近红外光谱建模等方式跟踪监测中选药品质量。

  走出“降价死”怪圈

  还要做什么“功课”?

  价格“高台跳水”,药品“玩消失”,这是试点消息发出后一些居民心中的隐忧。记者调查发现,通过在药品供应环节“勤把关”、在用药环节“重考核”,这些中选的平价药品有了“无法消失的理由”。

  为了保障药品“不断供”,此次试点采用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组合措施,有关部门在试点启动之前,对中选企业和相关药品的生产情况进行了摸底,对企业库存进行定期跟踪,这将保障中选药品“供得上”。

  截至5月底,负责上海中选药品医疗机构配送的流通企业的库存药品量,可以支持的发货天数(类似于渠道库存)平均为33天。

  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雷之航说,孟鲁司特钠片中选后,公司提前采购了充足的原料药,并额外投资了一条包装线,解决产能瓶颈。从3月18日开始供货的65个工作日里,已发货给19个城市2900家医院近300万盒药品,而且通过采购专户分批预付货款机制,很快便能收到回款,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产品质量和供应。“下半年,还会继续加大产能为未来做准备。”

  “不仅是保障中选产品的供应,同样重要的是兼顾部分特殊群体用药,不搞‘一刀切’,避免出现停药、断药等现象。”龚波说,换言之,老百姓从合理用药考虑,首选使用中选的仿制药,但未中选的原研药和其他同类药也依然可以使用。

  根据《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在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量基础上,按照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进行带量采购。剩余用量,各公立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这意味着“牌子大”“口碑好”的原研药和没有中选的仿制药依然可以获得自己的市场,并不会“消失”。

  药品到了医院,却成了挤压在仓库的“云库存”,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为了让质量过硬却没有“营销费用”的药品,在开药阶段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医保部门明确,对采购未中选药品和同类替代品种行为异常的,要加强监督检查频次和力度;对处方用量下降明显的医生,还要加强医师约谈。卫健部门则强调医疗机构要加强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严格落实按通用名开具处方的要求,确保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中选药品。

  不少医院还主动“多做一点”,做好医生的思想转变工作,让他们主动成为药品带量采购的“宣传员”。比如,上海市同仁医院已经对临床医生、规培医学生开展了相关培训,让其理解带量采购的意义以及对患者的保障,便于他们在与患者沟通时主动告知现在有质量有保障、价格更实惠的选择。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加强对政策的正面宣传,做好对社会的解释工作,把这项惠民政策彻彻底底落到实处。”一些临床医生说。

  “以量换价”成“常态”

  仍需多方形成合力

  一轮又一轮的政策红利正在为百姓看病“减负”,构建一个健康幸福中国。多位专家表示,改革应循序渐进、有序推行,尊重医药行业的发展现实和居民的用药偏好,防止“一刀切”、断崖式的药品降价,确保药企合理利润,给国内医药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适应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带量采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规避了过去“招采不合一、量价不挂钩、还款不及时”等问题,还会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加强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让药品采购平台更加阳光透明,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价格适宜的药品,“腾笼换鸟”,为减轻百姓看病负担而发挥更大作用。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推进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短缺药监测应对和医疗救助工作。要完善集中采购制度,加强中标药品质量监管和供应保障,实现降价惠民。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及时全面推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选药企和未中选药企成为“围城内外的人”,互相羡慕却又“各有担忧”。一些中选药企担忧,今年中选、明年没中,扩产能的成本“打水漂”;而未能中选的药企则担心“一次中选、次次中选”现象发生,自己则“一次出局、次次出局”。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